法國對摩洛哥|「摩法大戰」背後的複雜政治包袱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法國對摩洛哥昨晚的四強戰由法國以2比0勝出,法國再次殺入決賽周日將與阿根廷爭冠。
摩洛哥奮戰至最後一刻雖敗猶榮,這支神奇隊伍打入四強的故事激勵人心,在本屆賽事至今展現出頑強的防守力,先後戰勝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等勁旅。「亞特拉斯雄獅」(The Atlas Lions)面對曾將其作為保護國長達40多年的法國,兩支球隊在政治、歷史的新仇舊恨也令這場比賽更具意義。

法國知名導演、編劇兼演員瑟蒙(Elie Semoun)的父親為摩洛哥與法國混血,他向法媒表示:「我支持祖國,即出生國的法國,但我所有家人和最好朋友都來自摩洛哥,因此我很掙扎。若摩洛哥贏我還是會開心,他們輸則會有點難過,雖然我認為最終法國會贏。」他指出,法國有許多摩洛哥移民心繫母國,坦言:「好像有點兄弟相殘,當然這只是運動比賽」。

有來自摩洛哥的馬賽球迷亦指,雖然內心掙扎,但看到兩國對決仍覺開心,「假如法國贏了,就是連續二屆入決賽,這將寫下歷史;若然是摩洛哥贏,則是非洲球隊首次,也是歷史新篇。」這位球迷直言兩者真的無從抉擇,只希望晉級的一隊最後能拿下冠軍。

不少摩洛哥裔法國人認為,不論是摩洛哥或法國勝出,都希望勝方最終能贏得世界盃。(Reuters)

一對法國和摩洛哥的夫婦則表示,「我們兩隊都支持,不論結果如何都是好的」。不過,他們的17歲兒子則表示支持摩洛哥,惟身邊朋友尚未表態,他擔心今次對賽可能「讓友誼出現裂痕」。

事實上,法國北非移民人口眾多,單計來自摩洛哥的人口就有70萬,種族問題難免成為焦點之一。早於上一輪的8強賽後,摩洛哥和法國隊支持者紛紛湧上巴黎、馬賽等法國大城街頭慶祝,期間部份人卻藉口滋事,使部分地區的歡樂氣氛演變為警民衝突與暴動。

法國「右翼名嘴」澤穆爾(Eric Zemmour)於本週在電視上譴責北非裔法國公民走上街頭為摩洛哥歡呼而不是他們的祖國,其他極右政客則藉此高舉反移民政策,又將這些慶祝活動視為安全威脅。

摩洛哥和法國隊支持者於8強賽後,紛紛湧上法國街頭慶祝,期間部份人卻藉口滋事。(Reuters)

百年恩怨殖民史:從保護國到友邦

早於16世紀,法國跟佔據大部分北非領土的鄂圖曼帝國結盟。為進一步加強在非洲的影響力,法國於是與摩洛哥展開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往來。首位法國駐摩洛哥大使Guillaume Berard,更曾於1574年將摩洛哥王子Abd al-Malik從黑死病中拯救過來,使其得以在後來繼位蘇丹,可說是其「救命恩人」。

19世紀,法國人開始大舉侵略非洲建立殖民地,摩洛哥亦不能倖免。1844年8月,法摩兩國爆發戰爭,短短11天的交戰便造成數千人傷亡,並逼使摩洛哥承認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主權。其後,摩洛哥一直無力抵抗法國人的軍隊,只好不斷割地求和。1912年,摩洛哥被逼簽署《非斯條約》(Treaty of Fes),逼使蘇丹阿卜杜勒哈菲德(Abd al-Hafid)放棄摩洛哥的主權,讓法國成為摩洛哥的保護國。

二戰期間,由於法國需要徵召摩洛哥人入伍,成為摩洛哥人移民法國的契機。戰爭結束後數年,非洲開始出現反殖民地爭取獨立的熱潮,摩洛哥內部的獨立聲音也漸增,非斯條約最終於1956年3月2日被廢除,使摩洛哥正式獨立。

獨立後的摩洛哥,長期與法國保持友好關係。(Reuters)

此後,摩洛哥與法國雙方一直保持友好關係,不過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Hassan II)於1973年實施摩洛哥化政策,將法國在摩洛哥的資產轉到摩洛哥人手中,變相實施「去法國化」政策,令摩洛哥因而逐步擺脫法國的影子。

近年,摩洛哥不滿法國企圖與作為世仇的鄰國阿爾及利亞修復關係,加上去年傳出間諜軟體「飛馬」(Pegasus)的監聽醜聞,摩洛哥情報單位疑似監聽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內的數百位法國重要人物,導致兩國外交關係緊張。

摩洛哥情報單位疑似監聽馬克龍等數百位法國重要人物,導致兩國外交關係緊張。(Getty)

「法國AB隊」還是…

今天的摩洛哥仍然深受法國文化的影響,法語則是國內主要語言之一,國家男子足球隊亦有不少法國的移民後代,兩隊今次交鋒可說是一場「法國AB隊」之戰。

作為「法國B隊」的摩洛哥,隊長路曼沙斯(Romain Saïss)、前鋒保法爾(Sofiane Boufal)均是在法國出世,現時26人的大軍陣容中亦有5名球員效力法甲球隊,包括球隊主力的右後衞夏基美(Achraf Hakimi)。此外,現任領隊列格古(Walid Regragui)也是在法國出世,球員時代亦主要效力法國球隊,可見這支球隊不論是球員和主帥都非常熟悉法國的踢法,有助他們作出針性部署,或將使比賽更加勢均力敵。

總的來說,「摩法大戰」一方面極具象徵意義,另一方面卻也充滿爭議。這場比賽不僅被視為阿拉伯國家以至非洲國家與歐洲傳統列強歷史性的對決,還是前殖民國和被殖民國間的大戰,因此不論賽果如何,均有機會成為分化法國境內族裔的導火線。

法國前鋒賓斯馬道出足球賽事中種族矛盾的問題。(Getty)

諷刺的是,法國隊本身就是多元文化主義的反映,這讓法國當權派感到不安。因為過去多年來,這支球隊的成功被視為多元融合的成功,其失敗則如法國北非裔前鋒賓斯馬(Karim Benzema)所說:「若然我進球了,我就是法國人,否則如果我就是阿拉伯人」。

法國極右翼「國民聯盟」(RN)黨魁巴德拉(Jordan Bardella)等人擔心,部分北非裔將之視為報復法國霸權的機會,製造「反法情緒」,緊張氛圍恐一觸即發。

「摩法大戰」前夕,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等各大城市街頭,當地人經已嚴陣以待,商家們亦準備好在大門外加裝木板,以防球迷騷亂。法國人一向習慣了,不論國家隊輸或贏國內球迷皆會一如既往的大肆生事,何況今次對賽的還是國內擁有大量少數種裔人口的摩洛哥。

這場大戰結束後,場內卻是溫情一幕。兩隊不少球員及領隊在球場內互相鼓勵,擁抱及握手,可見體育競賽的兩面——既可激使民族情緒高漲,也能化解情仇。

摩洛哥於卡塔爾世界盃至今創造了什麼佳績?

摩洛哥成為史上首支打入世盃四強的阿拉伯國家球隊。

摩洛哥為何被稱為「法國B隊」?

摩洛哥隊內有不少球員在法國出生,或在法國球隊踢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