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建交50周年|動盪關係中唇齒相依的經貿關係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今日(29日)為中日建交50周年,有日本智庫早前進行調查,發現約六成七日本民眾不知道這個兩國建交的周年紀念日子。對中日關係感到滿意的日本民眾僅6.1%,逾四成受訪者更表示對《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持懷疑態度。
縱然日本民間目前對中國觀感不佳,惟兩國經濟的交流其實在過去多年來發展一直不錯,兩地經濟唇齒相依,如今許多日本企業在疫情下也渴望盡快重新迎來數量龐大且樂於「爆買」的中國遊客,在華日企亦期盼中國早日放寬防疫限制,以促進兩地經貿往來。

在日本,建交50週年未見太多公開的慶祝活動。由於日中近年因領土爭議和軍費開支導致兩國關係日益緊張,近月中國更有導彈落入日本專屬經濟區,東京就此提出抗議。

每年,日本內閣府也會進行外交輿論調查,自1978年日中兩國建交以來,日本民眾對華親近感曾在1980年達到頂峰,約79%日人對中國「感覺親近」,其後一直下跌。2010年及2012年,兩國因釣魚島海域相撞事件及日本推動釣魚島國有化,兩國關係轉差。2016年,兩國領導人恢復會談與互訪,雙方關係一度回暖。自新冠疫情以來,兩國交流中斷加上中美貿易戰、俄烏戰事、修改和平憲法、台灣問題等而再次冷卻下來,兩國間已有三年沒有高層互訪。

日本整體國民對中國的親近感只有約二成感覺親近,但年輕人對華感觀明顯較佳。(Getty)

在去年的調查中,雖然日本整體國民對中國的親近感只有約二成人感覺親近,更有高達八成感覺不親近,但若從不同年齡段來看,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一代(18至29歲)對華的友善度最高,多達四成人表示「感覺親近」。有意見認為,這與他們在成長階段,中國已發展成一個經濟大國有關,GDP更於2010年超越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故他們與年長一輩對中國的感觀有所不同,還有這些年輕人從未經歷過戰爭,加上與華流行文化消費的交流也可能令他們的感觀有所不同。

不過,有留學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坦言,日本社會普遍仍對中國人存在刻板的偏見印象。一方面,富有且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國人在當地會受到積極的看待,但社會弱勢群體或普通旅客則可能會受到這些負面刻板印象的標籤,「對於只認識在便利店打工的中國人,或來銀座等地區參觀購物的日本人來說,刻板印象可能是中國人說話很大聲、很吵,總不正確地沖廁所,或者他們富有但無禮貌。」

中日半世紀以來,一直有「政冷經熱」的情況。(AP)

半世紀的「政冷經熱」

隨着地緣政治格局的轉變、新冠疫情等因素,日本與中國不論在政治、經濟,以及民間交流都陷入冰封的狀態。然而,在建交50年以來,中日同為亞洲重要經濟體,也是有著悠久交往歷史的鄰邦,兩國的關係經常展現得相當複雜曲折,但在經濟方面卻是不斷向好。

1972年,中日發表聯合聲明,標誌着兩國正式建交。此後,日本援助和投資大量湧入中國,日本製作的動漫、電影和電視劇也吸引了大批中國觀眾,兩國關係進入「蜜月期」。然而,鑑於兩國的領土爭端和二戰歷史的糾葛,讓雙方關係不時陷入動盪。

1989年六四事件後,中國遭到多國制裁,日本約在一年後宣佈將恢復對華政府貸款。1991年,時任首相海部俊樹更在西方發達國家領導人中率先訪問北京。翌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訪日。同年10月,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美智子訪問中國,這是歷史上日本天皇首次訪華。

建交50年來,中日兩國在經濟上的發展密切。(Getty)

過去50年,中國由1972年GDP只有約日本三分一的1,137億美元,至1990年代中,日本的經濟泡沫爆破,自此進入「失落的二十年」,中國卻迎來經濟起飛,並於2010年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去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是日本的三倍有餘。

雖說兩國的經濟發展方向迴異,惟中日的經貿往來卻從不間斷,故兩國間有「政冷經熱」的說法。在建交初期,中日雙邊貿易額只有11億美元,而到2021年已創下歷史新高,達到3495億美元,增長超過300倍之多。

中國已連續15年穩居日本第一大交易夥伴國,雙邊貿易額在日本對外貿易總額中佔比逾20%,日本則是中國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而在今年1月1日,中日共同加入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這也是兩國首次建立自貿關係協定。

另一方面,從外商直接投資也能看出,日本商界對於中國經濟發展不斷加碼。日本對華投資有過三次高峰:第一次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而後遭遇亞洲金融危機跌入低谷;第二次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而後遭遇環球金融危機再入低谷;第三次在2012年,隨着中國勞動力成本持續升高,「日本研發+中國生產」模式難以為繼,逐漸回落。即便如此,日本仍然是累計對華投資額最高的國家。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二)在2019年於中國成都舉行的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會談。(Getty)

除此之外,還有曾持續40年的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包括無償資金援助、技術合作、日元貸款),中國在此期間的經濟發展離不開這些助力,可見兩國經濟的關係十分密切。

疫下冀盡快迎中國旅客?

在新冠疫情之前,以中國大陸為首的外國遊客的旺盛消費可謂支撐了日本經濟。隨着疫情令中國遊客無法出國旅遊,給日本各地造成沉重打擊,政府的觀光戰略也被打亂。

據日本觀光廳指出,中國遊客的消費額在開始調查的2010年為2498億日元(約135億港元),到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擴大到1.7704萬億日元(約960億港元),佔訪日遊客整體消費額的36.8%,是各國和地區中最多,為推升日本國內景氣作出很大貢獻。日本政府堅持疫情前提出的到2030年使訪日客人增加到6,000萬人的目標,但在失去中國這個最大推動力的情況下,有可能不得不調整目標。

日本希望盡快迎來久違的中國旅客。(Getty)

日本《共同社》本月中所進行的全國電話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岸田內閣支援率為40.2%,較8月的上次調查驟跌13.9%,創去年10月上場以來的新低。內閣不支持率達到岸田內閣迄今最高的46.5%,首次反超支持率。

岸田內閣正試圖以開放觀光挽救日本因為疫情受到重創的經濟,想要恢復新冠病毒爆發前中國觀光客為日本帶來的經濟收益。日本政府10月11日開始放寬邊境口岸對策,這可能成為打開局面的措施,但中國政府堅持「清零策略」,何時能恢復以前的熱度難以預料。

總的來說,儘管半世紀以來中日關係存在緊張時刻,惟兩國在經濟上仍然相互交織。東京國際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教授河崎真澄表示:「日本有許多戰後嬰兒潮一代對中國和社會主義抱有幻想,同時有想利用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作為經濟復蘇的關鍵,認為這是振興經濟的契機。」不過他補充,鑑於當前的國際局勢,假如日本繼續依賴中國經濟,最終國家只會越發走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