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國葬|伊利沙伯二世留下的外交遺產的「兩極」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的國葬於19日結束,來自英國王室、英聯邦成員國和世界各國的數百名嘉賓代表應邀參加了這場盛大的葬禮,全球還有逾40億人關注葬禮直播,一同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回顧其在位期間,女王無疑留下了不少的外交遺產,備受全球無數人士的懷念;惟這同時也引起了不少質疑聲音,尤其是女王象徵着英國君主制通過對殖民地的系統性掠奪和跨大西洋奴隸貿易惡行等。

英女王的主要工作包括有,代表國家形象、不干涉首相的政策、凝聚國家人民的利益,其一生經歷了15位英國首相及14位美國總統的更迭,還走過殘酷的二戰、漫長的冷戰,並見證了金融危機、英國脫歐和新冠疫情等困境,早已成為無數英國人內心的精神象徵。

而她的其中一項重要遺產是外交上發揮的軟實力。在其統治英國70年間,受邀訪問過全球130多個國家,與世界各地人民近距離接觸,故在英國歷史上,她是外訪次數最多的國君,被譽為是全英最出色的外交家、英國的形象代言人,同時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及和平調解人。

英國第四台(Channel 4)近日總結英女王在外交事務上的角色,指出對一些外國王室成員或者政治人物,取得英女王的認同是一項重大成就。在是次葬禮中,多國領袖包括美國總統拜登、法國總統馬克龍、多名英聯邦國家領袖、歐洲各國領導人及王室成員、日本天皇德仁與皇后雅子等都有出席葬禮。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亦以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代表身份出席。

來自全球各國的數百名外賓出席了女王的葬禮,日本天皇德仁與皇后雅子(左上方)。(AP)

若加上全球觀看其葬禮的盛況,也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包括與王室毫無關聯的國家,亦有不少人對這位屹立不倒的偉大人物心懷親近之情。這多少反映出她在國際社會的形象不俗,鮮少有地方領袖或民眾不尊敬她。

另一個外交遺產則是,英女王在國家從昔日的大英帝國過渡至英聯邦時代,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且透過自己的特殊地位,維繫英國與前殖民地的關係。

19 世紀中後期,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和愛爾蘭先後建立「負責任政府」,總督在當地民選議會認可的部長協助下管治,從而取得越來越大的自治權。英國與自治政府領袖定期舉行的帝國議會(Imperial Conferences)遂於1926年提出,承認各自治領的內部及外交事務獨立,在互不隸屬的平等前提下,共同效忠英國王室,自由組成「英聯邦」。

隨着其他殖民地於20世紀相繼取得自治權和獨立,英聯邦架構亦急速擴張,效忠英國君主不再是入會條件,英國君主只有英聯邦領袖的象徵地位。如今,英聯邦共有56個成員國,總人口多達25億,相當於全球三分一人口;雖說成員國絕大部分是前英殖民地,惟這不再是入會的必要資格,如新加入的多哥(Togo)和加蓬(Gabon)等便不是前英殖民地。

英女王在國家從昔日的大英帝國過渡至英聯邦時代,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AP)

對於英聯邦支持者而言,組織的成員國共享相似傳統、制度、歷史經驗及經濟利益,正如組織宗旨所言,以推動民主法治、經濟貿易、關注社會發展為使命。

外交遺產也有爭議…

英女王及其外交遺產雖然備受不少人的尊崇,惟也在不少地方引起了批評,尤其是非洲許多前英國殖民地國家。女王生前雖與部份非洲領導人建立了密切的關係,舉例她曾兩次拜訪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並在1961年於訪問加納期間,留下了一張與首任總統恩克魯瑪(Kwame Nkrumah)共舞的著名照片,然而這片大陸對女王則有正反不一的評價。

非洲國家不少人對女王有正反不一的評價。(AP)

作為英聯邦成員國之一的尼日利亞,當地就有評論認為英女王及其外交遺產所塑造的說到底仍是少數的特權階層。世界各地對英女王離世的哀痛和思念,亦難掩蓋以其名義給無辜受害者造成的巨大創傷、對別國的大片土地進行劃分、殖民和建立統治,還有過去英國人在尼日利亞和整個非洲實施的剝削、勒索和掠奪,至今仍不為尼日利亞人所認同及輕易原諒。

對不少非洲人來說,英國殖民統治是剝削的代名詞,他們又批評英國並沒有對非洲國家所面臨的困境提出太多幫助。他們也將英國在殖民時期的暴行,歸咎到代表英國利益的女王身上。

何況,英女王也象徵着英國君主制通過對殖民地的系統性掠奪和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等惡行,從而積累起來的財富、權力和聲望。英國君主制實際上靠建立在被奴役非洲人背上的財富為生,它從亞洲和非洲掠奪了數萬億美元的財富,並掠奪了各國的自然資源。

查理斯三世能否繼承伊利沙伯二世的外交軟實力?(AP)

更有人認為英女王的外交遺產不值一提的原因是,她從未為其國家所犯下的暴行負責,親自作出道歉,包括上世紀50年代殘酷鎮壓肯亞的茅茅起義(Mau Mau Uprising),這場反殖民行動遭到英國當局的強力鎮壓,有數十萬人遭到逮捕,逾12000人喪命,並傳出許多駭人聽聞的凌虐事件。還有60年代造成高達10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的尼日利亞內戰等。

美國傳播學者Farooq Kperogi指出,非洲對英女王的記憶與那段殖民過去密不可分。他說:「女王的遺產始於殖民主義,至今仍被它壟罩。過去的人常說,大英帝國是日不落帝國。對她的逝世所產生的任何憐憫或同情,都無法抹去這一點。」

從對英女王的外交遺產兩極化的情況,一方面可以看出君主制仍然對英國擁有灌輸的力量,人們排著長隊等待送別女王;另一方面,對王室相對冷漠的新一代正在覺醒,他們提出問題並要求改變君主制象徵根深蒂固的系統性不平等。查理斯三世能否繼承伊利沙伯二世的外交軟實力,並受到國際社會的愛戴,似乎留有不少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