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咖啡、拉麵、朱古力爆紅 日本何以食出另類風潮?
蟋蟀拉麵、蚱蜢咖啡、昆蟲麵包等新興食品近期大行其道,這是近年世界各地不少人正在推廣的昆蟲飲食,以作為未來食物的重要來源,從而應對全球人口加劇可能引致的糧食危機。其中,日本飲食界近年也積極發展「昆蟲食」,強調以「隱形」的方式,生產易受大眾接受的嶄新飲食文化。食用昆蟲得以在東瀛蓬勃發展起來,或許與該國由來已久的食蟲文化不無關係。
過去幾年,日本昆蟲飲食熱潮屢見不鮮。例如,東京澀谷有昆蟲居酒屋於2019年開業、2020年於上野區商店街推出多部食用昆蟲自動售賣機,連大型連鎖品牌無印良品近年亦先後推出「蟋蟀仙貝」及「蟋蟀朱古力」等商品。這些昆蟲食品甫推出,每每也能掀起當地一番熱潮,吸引不少人慕名而來光顧嚐新,多少反映食蟲在當地有一定的「捧場客」。
蟋蟀是日本現時栽培的主要昆蟲品種之一,農民一般會將昆蟲冷凍處理,讓零售商可以將它們煮沸並乾燥,然後作為零食出售;部分昆蟲生產商則會自行完成乾燥、粉碎等所有加工工序,以此作為他們品牌零食的原材料。食用昆蟲備受看好,主要原因是它們對環境的影響較小。而且與飼養牛和豬等動物相比,昆蟲可以高效養殖,同時消耗更少的飼料、水和能源。最重要的是,它們的蛋白質水平與動物肉相當。
東京食用蟲零售商 Takeo 產品開發官員Ryota Mitsuhashi表示,許多日本公司近年也進軍昆蟲養殖業務。他說:「至少有26間公司,包括那些計劃從現在開始培養的公司,都在開發蟋蟀市場。此外,其他幾家公司也在從事家蠅幼蟲和蠶的養殖。」
研究蟋蟀的德島大學發育生物學助理教授渡邊崇人,於 2019 年成立初創公司Gryllus,旨在飼養蟋蟀並將其開發成食物來源。該公司透過塑膠容器飼養蟋蟀,並擁有一個集成的生產系統,能夠進行自動化乾燥和粉末過程,公司希望幫助解決食物供應的問題,並建立可持續的全球食品循環模式。
該公司發言人 Fumiya Aokubu 指出:「蟋蟀長期以來一直在國內被人食用,我們認為它可能是一種重要且有用的資源。飼養蟋蟀還很環保,只需要很少的土地、水或原料,而食物轉化率遠遠優於豬、肉牛或雞等牲畜。」該公司正將蟋蟀轉化為可用於烹飪、製作餅乾、咖哩和其他膳食的油和粉末,並計劃在未來將相關的研究擴展到其他昆蟲。
食蟲可追溯至「大正時代」
食用昆蟲固然具有環保和營養方面的優點,但其實食蟲熱潮能在日本迅速發展和普及,與當地歷史悠久的食蟲文化亦不無關係。曾舉辦食蟲活動的東京餐廳Take-Noko產品開發負責人Ryota Mitsuhashi表示:「在過去的幾年間,我們看到人們對昆蟲作為食物的興趣大幅增加,人們熱衷於嘗試不同且不尋常的東西。蟋蟀和蚱蜢是很多人最熟悉的,但我們也出售很多蠶和蜘蛛作為食物。」
其實,在傳統日本「和食」中,食用昆蟲的文化一直存在。據農林水產省的資料顯示,大正時代(1912至1926年)全國食用的昆蟲共有55種,但到1967年時減至20種。有食蟲習慣的人口主要集中於不靠近沿海的內陸地區,如長野縣、岐阜縣、愛知縣、靜岡縣和山梨縣。傳統上,當地人一般會在秋季期間,以味噌、生薑和花生粉來烹製昆蟲。
其中,長野縣是全日本食蟲比率最高的地方,尤其偏愛細黃胡蜂的幼蟲。食蟲的文化更體現在不少文學藝術作品中,例如井伏鳟二於1977年出版的短篇小說中,便詳細描述了信州男子如何追胡蜂、如何吃幼蟲的種種經過;出身於長野縣的導演後藤俊生亦曾拍攝電影《小麥色的天使追蜂》,講述對於信州男人來說,追胡蜂和吃蟲等都是成長道路必經的一部份。
日本人食蟲除了用黃油和醬油炒來吃外,還會將吃不完的昆蟲做成甘露煮或佃煮,既咸甜甘辣又易於保存。此外,據當地人說,用胡蜂幼蟲浸泡過的酒具有滋補強身的功效。
事實上,在日本的文化中還有「身土不二」的說法,提倡國民多吃家鄉特產,從家鄉的土壤吸取營養,認為這樣有益於身心健康。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並傳承食蟲文化,長野縣以至全國範圍內還設有多個地蜂同好會等組織,每年定期舉辦活動,為有興趣的人提供體驗追蜂、品嚐幼蟲的機會。這無疑為發展食用昆蟲的前景,提供了一個具有養份的成長環境。
不止於食 惠及多個昆蟲行業?
除了食用昆蟲外,日本投資者還看好昆蟲行業其他方面的發展潛力。例如,成立於2016年的初創公司 Musca,旨在利用「超級果蠅」將有機廢物轉化為肥料和動物飼料。它亦是該國近年專注於開發基於昆蟲以解決全球變暖、糧食安全、垃圾堆積等問題的初創公司之一。
一般的堆肥通常是將動物糞便與稻草等植物混合併堆肥幾個月才能製成,相比之下,Musca 的產品約一周內便能完成。該公司表示,昆蟲產生的溫室氣體量還不到一般堆肥排放量的 1%,因為幼蟲會分解糞便中的甲烷和其他有害氣體。行政總裁 Ayano Ryugo表示,公司每日將處理 10 至 30 噸廢物,近期陸續收到來自中國、印尼、印度和越南等地的業務查詢,未來或將開拓其他亞洲市場。
野村證券分析師 Yasuhiro Narita 表示,Musca經已吸引諸如丸紅和伊藤忠等企業數以億日元計的投資。他直言不少投資者熱衷於類似的獨特昆蟲技術,又認為此一趨勢的背後是日本投資者對企業可持續發展方法的認識不斷提高,不少投資者認為諸如Musca等本地初創在相關領域具有優勢,並且有能力解決糧食安全和全球變暖等緊迫問題。
吸引日本投資者的初創還有不少,例如纖維初創公司Spiber和以昆蟲為重點的公司是製藥商 Kowa。前者受到蜘蛛的啟發,生產既堅固又環保的合成纖維,最終開發出大規模生產合成蛋白質的技術。該公司即將為日本少數的獨角獸企業,目前擁有 226 名員工以及224 億日元(約15.21億港元)的資本。
後者則是間位於名古屋的公司,該公司與國家農業和食品研究組織合作,開發出一種技術可以讓一隻幼蟲生產數百米的超強沙蠶絲,其抗折斷能力至少是花園蜘蛛絲的兩倍,花園蜘蛛絲被認為是最堅韌的天然纖維。如今,蠶絲被視為合成纖維的替代品,能夠用於服裝面料和製造纖維增強塑料的材料。
由此看來,日本的食蟲風潮不僅讓人看到一個能夠為人類提供一個豐富蛋白質的重要食物來源,還很可能是個科研開發的未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