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2070年碳中和目標:印度在敷衍全世界?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於11月1日正式開幕。人口大國印度在這天終於為實現碳中和給出一個明確的年份:2070年。這個目標,是印度「嘆慢板的節奏」,還是「現實的承諾」?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於COP26會上表示,國家目標在207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該國第一次向全球給出的碳中和目標。
儘管如此,這個目標比中國給出的2060年、美國與歐盟給出的2050年目標要遲。
莫迪解釋,印度人口佔全球總人口達17%,惟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只佔全球5%,暗示相較之下,印度需要承擔的減排責任,應該比其他大國少。
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惟當地煤礦、鋼鐵、水泥生產等這些高污染粗放式產業,產量皆為世上數一數二。這些重工業也是助長印度國內經濟生產總值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碳排放污染主要來源。故要在全球碳中和進程中取得成就,印度必須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綠色轉型。
莫迪在席間更明言,呼籲發達國家們能夠撥出更多資金,儘快建立1萬億美元氣候融資基金,協助發展中國家實行低碳轉型,從而遵守減排承諾。
「現實的承諾」
會前印度一直不太願意給出明確碳中和時間表,如今莫迪政府雖然交出明確年份,但依然被外界質疑進展過慢,有與會代表希望印度能夠訂下更早的碳中和目標。
按總排放量計,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碳排放國,每年排放高達33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僅次中國和美國。然而,印度人均碳排放量只有1.7噸,遠低於各大工業國。
因此,也有些專家認為,鑑於印度的經濟結構仍然偏向第一至第二產業,農村及城市現代化程度亦相差巨大,要求全國同步走向低碳經濟轉型,的確難度極高。故此,2070年應是「現實的承諾」(realistic commitment)。
在於印度來說,它一直認為以「碳排放強度」(carbon intensity)計算其碳排放與經濟產值的相對關係更合適。如一國保持經濟增長,其每單位GDP帶來的碳排放量下降,即代表該國「碳排放強度」正在下降,其經濟往低碳方向發展。莫迪最新提出,印度會在2030年前將該國「碳排放強度」減少45%,比之前承諾過的33至35%目標更加進取。
印度的能源結構目前主要依賴化石燃料。之前印度政府曾承諾過要在2022年到來之前,將非化石燃料能源發電量達致175吉瓦(Gigawatt,GW)。不過,現時該發電量僅達100吉瓦,距離2022年只有不到兩個月,相信難以達成目標。
莫迪政府最新承諾,會將印度非化石燃料能源發電量在2030年前提高至500 吉瓦;非化石燃料佔能源結構比重提升至50%。
植林「羅生門」?
另一方面,印度過去亦多次向外界強調,要加快進行植林綠化工程,擴展國內植被面積,幫助實現碳中和。印度計劃在2030年前擴展多約3000萬公頃植林面積,冀能從大氣層吸收多25至30億噸二氧化碳。
不過,BBC發現,雖然印度南部地區的植林工程正在取得成效,惟東北部地區的林木植被範圍正在不斷萎縮。
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Google、美國地質調查局和美國太空總署聯合啟動的森林觀測工具「Global Forest Watch」統計估算,2001年至2020 年間,印度全國高達18%的原始森林面積消失,樹木覆蓋面積也消失了5%。
不過,印度政府卻引用自己的數據統計反駁指,2001年至2019年間全國森林面積增加了5.2%。
這個落差,正正也反映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危機時所面對的標準和數據不一的問題。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昨天於COP26會上也說道:「國際減排和碳中和目標缺乏公信力,也極其混亂,(各國減排計劃)背後的意義和量度方法皆大不同。」
總的來說,印度在履行減排承諾方面似乎有不太良好的「往績」,經常「錯過」實現減排目標的時機。加上印度的經濟結構至今仍然需要保持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城鄉差異擴大也加劇低碳轉型過程中的障礙。在缺乏國際協議規範下,印度儘管屢下承諾,最終是否真的能夠讓其實現,似乎仍需要留下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