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大罷工」:工資追不上通脹 寧願不上班?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今年10月初開始,美國各地勞地掀起一波罷工潮,總共超過10萬工人參與或準備參與罷工行動,試圖迫使資方給出更合理、追及通漲的薪酬待遇。是次罷工行動,在網絡上又被稱為「十月大罷工」(Striketober)。
背後反映的全球通脹升溫、工資停滯、工時長等問題同樣困擾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 。疫情下各地產能開始復甦,然而,工資問題不但導致工運四起,還導致勞動力短缺危機愈見險峻。

因應美國「十月大罷工」運動,舉例如農業機械企業John Deere、穀物企業家樂氏(Kellogg's)等跨國製造業大廠,還有大型醫療集團、物流企業,分別有上千成萬的工人,因為不滿工資水平、分紅及退休制度等原因,策劃罷工行動,冀促使資方改善勞工條件,罷工範圍涵蓋密歇根州、內布拉斯加州、田納西州、賓夕法尼亞州等州份。

甚至加州荷里活的影視產業員工,也因為不滿資方給予的用餐、輪班及週末假期等工作條件,醞釀罷工,惟在罷工行動前兩日,勞方與資方達成了協議,這場近年來鮮見的荷里活罷工風波,才告平息。

圖為近日農業機械企業John Deere員工罷工場面。(AP)

網絡大動員?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據,美國今年至今已出現了12場超過1000人以上的大規模罷工行動。在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十月大罷工」(#Striketober)的標籤,成為了熱門關鍵詞,獲得了不少網民分享轉貼,包括在網絡享有極高人氣的民主黨左翼眾議員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 Cortez,AOC)。

新冠肺炎疫情,一度令歐美各國生產受到嚴重打擊,上百萬勞工生計受到影響。如今製造業、服務業在疫情緩和,生產需求回升之際,各地工會規劃發動罷工活動,抗議各行業工資及待遇過低。在另一方面來看,由於現時正值疫情下產能回復時刻,各地工廠企業的勞動力需求巨大,如此一來,勞方要求改善待遇的話語權也就更大──這解釋了,「十月大罷工」的時機,並非偶然,勞方現時手握的籌碼,比以往更強。

實際上,已有很多大企業為求應對生產需求回升而出現的勞動力短缺,相應提高工資,希望重新吸引勞動力返回工作崗位,但是大多數加薪範圍只集中在低工資的工作崗位。譬如,全球最大電商企業亞馬遜,目前只是提高給予倉務工人每小時最低18美元(視乎州份)的工資,這導致其他工資水平較高的工人抗議,認為亞馬遜應該同樣增加他們的工資。

圖為2019年12月17日,亞馬遜公司的員工於貨倉工作。(AP)

放水下的通漲

疫情下各地央行大量放水,全球供應鏈大混亂,導致糧食及其他日用品價格上漲,通貨膨漲飆升。美國通漲經已攀上超過30年的高位,9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5.4%,為1991年1月以來最高。當地汽油和燃油的價格分別按年升42.1%和42.6%;食品和肉價也錄得雙位數的按年升幅。

在全球通漲的大形勢下,各級工人階層要求加薪、改善待遇的訴求更形急切。更甚的是,製造業等工人工資水平低下,令很多人寧願不上班:因為他們所得收入,根本不能讓他們得到應有生活保障,又或者疫情原因導致他們身心受到影響,覺得壓抑太久,積累不安情緒,不想工作。

在全球通漲的大形勢下,各級工人階層要求加薪、改善待遇的訴求更形急切。(Getty Images)

不只在美國,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在疫情這兩年以來,也多次發生規模大大小小的工會運動。

譬如德國,在這個10月,當地主要建造業工會IG Bau曾代表工會內約89萬名工人,要求資方將工資水平提高5.3%。最後,經過勞資雙方談判,IG Bau同意來年工資水平提高3.3%;到了2023年再提高2%。今年9月,德國全國通漲率達4.1%,為29年來最高位。

工資收入追不到通貨膨漲,這也是為何疫情這兩年以來,歐美工會運動日益盛行的另一主因之一。而且,每次的規模愈來愈大,參與人數愈來愈多。

不過需要留意的是,工資水平也是通貨膨漲中期維持漲幅的一個指標。因此,聯儲局、英倫銀行、歐洲央行等皆密切關注所在地區的通漲預期和工資走勢,維持適當平衡,以免政策偏差而導致增長不合理的結果,為充滿變數的經濟和就業市場增添另一層不明朗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