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威爾生前談阿富汗戰爭:「我們永遠贏不了」
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Colin L. Powell)因新冠病毒併發症於10月18日逝世,終年84歲,近年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及柏金遜症,持續跟病魔搏鬥。在今年7月,採訪他多年的《華盛頓郵報》記者跟他進行最後一次訪問,這位軍人出身、因伊拉克戰爭而留下政治生涯污點的黑人國務卿,形容阿富汗戰爭是美國人永遠贏不了的,應抽身離開。
鮑威爾的35年從軍生涯,促使他成為美國歷來首位登上最高官職的非裔軍人,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末在國內最具成就的軍人。《華盛頓郵報》記者Bob Woodward自1989年美國入侵巴拿馬之後,專訪過鮑威爾多達50次。
「不要為我難過,看在老天爺的份上!我已經84歲了,我就算對抗着兩個疾病,我都沒有失去人生的任何一天, 我仍然健壯。」鮑威爾在今年7月的最後電話訪問說,他不時進出軍方醫院進行各式各樣的檢查,每每都自己駕車。
除了早期的兩度參與越戰,鮑威爾的軍政生涯其中一個重要功績就是1990至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據說,當時伊克拉入侵科威特之際,鮑威爾對於時任總統老布殊(George H.W. Bush)堅決以武力回應的承諾感到不安。最終,這場戰爭只持續了42天,地面戰更只進行了4天,老布殊便宣布停火。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僅以輕微的代價就成功擊潰伊拉克薩達姆(Saddam Hussein)的軍隊,解放科威特。美國人員的死亡人數僅137人,另有7人在軍事行動期間失蹤。
這場戰爭除了盡量縮短了可造成大量人命傷亡的地面戰,同時充份地展示了美軍的制空優勢。時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鮑威爾也自然成為了當時的民間英雄人物。他在Bob Woodward的專訪中憶述,在地面戰開始前,他把當時的國防部長切尼與老布殊拉在一起討論:「我要稍為警告一下,當我們一架飛機墜毀,我們就失去一人。當我們一輛坦克被擊中,你會見到四個渾身著火的人跑出來,在地面戰中,你會見到空戰中永遠無法想像的畫面。請準備好如何回應。」在鮑威爾警告之下,二人馬上深思熟慮。
這場戰爭也塑造了所謂的「鮑威爾教條」(Powell Doctrine)──只有在關鍵的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才應發動戰爭。如果必須開戰,就只會以壓倒性的軍事力量來消毁敵軍,速戰速決,也即便決不重蹈越戰的覆轍。他在波斯灣戰爭初期總結他的看法:「首先我們截斷它,再殺掉它。」
可是他的戰爭功名成在伊拉克,敗也在伊拉克。2003年,出任國務卿的鮑威爾雖然曾強烈警告小布殊總統應先結束阿富汗戰爭,但小布殊在副總統切尼(Dick Cheney)、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H. Rumsfeld)、國家安全顧問蘇珊賴斯(Condoleezza Rice)等人遊說下,仍決定出兵伊拉克。
比總統聲望更高的鮑威爾被白宫和國防部要求在聯合國發表演說,遊說安理會及美國民眾「此戰出師有名」。他在會上手持一小瓶白色粉末,指控薩達姆政權藏有炭疽病毒(Anthrax)作為化學武器,言之鑿鑿地稱:「我們給予你們的,是有確切情報支持的真相和結論。」惟很快就發現,在伊拉克並沒有情報所指的「大殺傷力武器」。
作為美國近代最偉大的軍人之一,鮑威爾的個人事業反映着美國近代戰爭的高低跌宕,伊戰成為了為人詬病之戰,也是鮑威爾公職生涯上的污點,而伊拉克戰爭也是他唯一曾公開表示感到懊悔的事。他於2005年請辭後不久接受訪問稱:「我並無說謊,我並不知道(情報)不是真的,我是國務卿,而非情報總監。」他指摘美國採集情報程序上存在漏洞。
不少人認為,作為一名鴿派人物,當時鮑威爾受到拉姆斯菲爾德、切尼等鷹派要員掣肘,外交政策上受到極大限制,辭職也是職業生涯的明智之舉。
今年7月,鮑威爾接受Bob Woodward訪問時,美軍及其他西方聯軍正要馬上撤出阿富汗。「我認為我們早晚也需要撤出。我們打敗不了那班人,那就結束吧。」鮑威爾說:「他們有數百計願意為國家戰死的人,我看不出我們撤軍有何問題。我們不可能由10萬人(美軍)減至數百人但仍然認為可佔上風。」
在伊朗、伊拉克、朝鮮等外交政策上,鮑威爾也有對阿富汗情況的類似看法,就算這些國家有力在軍事上威脅美國,但這些國家又是否惹得起跟美國開戰?「怎麼會有人認為,朝鮮能夠找到攻擊我們的方法,而同時確保第二朝不會自取滅亡?」、「朝鮮不讓我困擾,由那個小王八蛋(金正恩)軍演吧。他們永不會試圖攻擊我們,因他知道這等於自殺。」、「我對伊朗也這樣看,很大程度對俄羅斯也這樣看。他們承受不起,他們有(1.45億)人,我們也有3.3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