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地鐵試驗「刷臉支付」 生物識別仍廣有顧慮?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俄羅斯莫斯科地鐵全線車站於本月15日引入FacePay的刷臉支付系統,乘客日後無需攜帶銀包、手機以至車票,也可以通行無阻,乘坐俄羅斯首都的鐵路交通。然而,在此一便利科技越來越廣泛應用的同時,人臉辨識、掌紋辨識等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在世界各地引起不少爭議。

乘客若想使用刷臉支付方式乘坐莫斯科地鐵,只需在地鐵的手機應用程式中登記個人資料、上載照片及連結銀行卡即可,莫斯科全巿240個地鐵站都會裝設相關技術。當地交通部門官員強調所有數據均經過安全加密,閘口上的攝錄鏡頭亦只會識別生物識別密鑰,而非臉部圖像或其他個人數據,保證使用系統可靠。

俄羅斯主管交通事務的莫斯科市副市長Maxim Liksutov表示:「過程非常方便,乘客無須地鐵卡、也不需要手機或接觸其他東西便可以進入地鐵,只需要看一下閘口上的攝錄鏡頭。」他表示,預測未來兩三年高達15%的乘客將經常使用FacePay,日後亦會按用量來調整相關閘口的數量。

莫斯科地鐵於上世紀30年代營運,目前設有14條線路及241個車站。而人臉識別系統則於去年12月開始試行,為數千名已登記的莫斯科乘客提供服務。

Liksutov重申,莫斯科是全球首個大規模推出刷臉支付的城市,在擁有240個車站的地鐵系統推行,故不論在質量和乘客使用方便性方面,FacePay皆是世上首屈一指。他重申:「該刷臉支付系統僅是眾多乘車支付方法之一,登記服務屬自願性質,只有在乘客認為方便才用,其他支付方式並不會消失。」

莫斯科地鐵是目前最大規模的公眾場所使用刷臉支付的例子。(Getty)

曾「點錯相」 或構成私隱及安全問題

雖然,刷臉支付看似是十分方便的付款方式,甚至很適合「大頭蝦」時常忘記帶銀包、手機的人士。不過,相關的生物識別技術的使用目前仍引起世界各地不少對私隱、付款安全等疑慮。

據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指出,俄羅斯當地對刷臉支付的使用的確有擔心,主要是當地缺乏聯邦層面的監管和問責,導致地方缺少相關的透明度及個人資料保障。此外,還有人憂慮技術會被當局用作監控通緝犯,甚至被政府利用作打壓反對派的工具來囚禁示威者等。據當地媒體指出,當局已透過人臉識別數據逮捕10多名示威者。

俄媒指至今有十多宗示威參與者因刷臉支付而被捕的個案,圖為早前莫斯科示威者在一場抗議中被捕。(Getty)

此外,這個刷臉支付系統過往曾發生「點錯相」的烏龍事件,不禁讓人質疑系統的可信性。舉例,去年10月一名俄羅斯男子通報當地數碼權益組織Roskomsvoboda,指自己在莫斯科地鐵被警察錯誤拘捕的事件,原因是早前另一個人臉識別系統在試期間,錯誤將他識別作一名在警方通緝名單上的人士。

人權觀察歐洲及中亞地區總監Hugh Williamson表示,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限制了俄羅斯人的言論和結社自由,他認為:「政府應該停止在公共場所使用這種技術,而不是在沒有最低程度的保障情況下繼續擴大使用範圍。」

生物識別技術的使用仍存不少爭議。(Getty)

語音、靜脈認證皆有偽冒風險

的確,生物識別科技仍然面臨不少問題。據《福布斯》早前的報導,去年有不法份子透用語音複製技術,誘騙阿聯酋一名銀行家將資金轉入他們自己的賬戶,盜取3500萬美元款項。有生物識別公司表示,犯罪分子近年不時利用生物識別技術犯案且有上升趨勢,不法份子又透過暗網(dark web)分享相關的工具和技術,反映相關的威脅越來越大。

而且,相關的技術亦存在漏洞,2019在德國年度混沌通訊大會(Chaos Communication Congress)上,「手指靜脈認證」(Finger Vein Authentication)市場兩大主要競爭者日立(Hitachi)和富士通(Fujitsu),其系統雙雙被蠟製假手「瞞天過海」,反映手指靜脈認證亦存在漏洞。這多少還反映出,利用生物識別技術來付款,或為對金融支付構成風險。

全球普及 爭議聲不絕

近年,刷臉支付的情況越來越多,如美國PopID人臉辨識支付系統,目前經已在全國70多間餐廳、咖啡店等食肆使用,主要分佈在美國西岸。該公司行政總裁John Miller表示:「刷臉支付和用手機或其他支付方式沒有分別,只是辨識身份的一種方法,辨識完成後照片會立即刪除,不會儲存亦不會分享照片。」

英國多間學校亦有利用人臉識別系統,為學童支付校內的用餐費用。校方表示,相關科技較付款卡或指紋識別能更快、更衛生處理款項。這在英國亦引來私隱團體警告,指措施或正常化生物識別科技的監控行為,又質疑在學校等人數不多的場所使用相關科技的必要性。

有意見認為,應嚴格監管生物識別科技數據的存儲和使用。(Getty)

類似的人臉識別支付系統,也曾在中國多個城市應用,例如廣州中山大學,刷臉支付在學生宿舍內的自動販賣機是唯一接受的付款方式。

除了刷臉支付外,刷掌支付、指紋靜脈識別等生物識別科技的使用日趨普及。例如,微信於今年8月在中國內地測試刷掌支付功能,希望市民日後購物更方便、快捷,同樣引起疑慮,有內媒認為雖然相關技術可行性及方便性高,但實際應用過程中仍須保証安全,潛藏隱患不容忽視,又認為要從整體上建立數據安全的法治框架,並嚴格監管數據的存儲和使用。

澳洲銀行支付系統專家Brett King則認為,人臉辨識支付系統未來會變得更為普及。他表示用臉部特徵和測量數據來辨識身份,其實比銀行賬號密碼更加安全,因為人臉辨識屬於生物辨識技術的一部分,比密碼來得更加獨特。他還指出許多人已經在手機上使用人臉辨識功能,重申刷臉支付只是一個延伸而已。

Brett King認為,人臉辨識支付系統未來會變得普及。(網上圖片)

不過,他同意人臉辨識系統仍然會引起許多人的擔憂,尤其在美國,監管機構或許對這一技術態度存疑。他們試圖重新立法阻止聯邦機構使用人臉辨識技術來尋找犯罪嫌疑人。John Miller也承認,人臉辨識支付技術也許是某些人永遠不會接受的事物,他說:「這無關科學,而是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