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十年重建路窒礙難行 大地震再勾創傷後遺
對不少海地人來說,這次造成至少1,297人死亡、逾5,700人受傷的7.2級大地震,喚起了他們對發生於11年前同類災難的慘痛回憶。這些年間,海地人從全心寄望重建到徹底絕望,近年國家還面對經濟蕭條、通膨嚴重、石油及糧食短缺和總統被刺殺等,國家重建之路似乎越來越遙遠…
住在太子港南面的62歲老婦Lydie Jean-Baptiste,仍舊清晰記得上次大地震的情況,她直言感到當年的創傷又再次回來了。
2010年1月12日,一場規模7級的地震讓太子港大部份區域,以及鄰近城市加萊瑟爾(Gressier)、利奧甘尼(Leogane)、傑克美(Jacmel)等幾乎夷為平地,造成高達逾30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以及逾150萬人無家可歸。遭到這場地震摧毀的除了毀數十萬間房屋,還破壞了無數政府機關大樓、學校,以及當地約六成的醫療設施。
由於當年的地震威脅更貼身,Jean-Baptiste所在的社區連同首都的許多房屋都全部倒塌。她憶述地震一刻,自己身在辦公室並被塌下來的瓦礫壓倒,所幸仍能自己步行回家,她說:「我見到有人的頭被砍掉,屍體也斷開兩截,在震後48小時內,我不停問自己是否還活着,或是在別的地方醒來了?」事後,她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才能夠安然在家中熟睡,而不必擔心樓房會倒塌。
類似的創傷普遍存在於許多海地南部居民的心中,不少住在重災區的人表示傾向在戶外睡覺,因擔心樓房頂會壓住他們。曾在無國界醫生任職超過12年的心理學家Marline Naromie Joseph,有份參與海地地震後的前線救援工作。他指出,該國在過去10年間遭逢數次自然及政治災害,許多海地人精神或情感上的傷口根本沒有機會復原。
他表示,許多病人至今再次重回特定場所,如醫院、街道等,仍會閃現出當年地震的情景甚或震感。何況,近年當地遭遇多次颶風、乾旱肆虐,如像在人民的傷口上灑鹽。此外,當局的貪腐也讓海地政治動盪不停。Joseph說:「我們可以承受壓力,但一直背負壓力會對身體造成後遺症,後果就是筋疲力竭。」
「國家如像孤兒」 重建後仍舊一片廢墟
2010年地震發生後幾個星期,各國承諾捐出數十億美元援助。海地北部米拉特市(Milot)一間醫院院長Harold Prévil直言,災後他曾滿懷希望,因他相信只要能撐過那次浩劫,海地人民就能成為更好的人並撐起整個國家。
然而,歷經十年、數以十億計美元的援助,至今當地仍有待重建,因復原之路既緩慢且不均。除了著名的國家宮、太子港主教座堂等地標尚未重建外,就連國內重點重建項目的海地州立大學醫院,建築材料如今仍舊只堆放在大樓外。重建之路緩慢,亦可反映在超過三分之一的海地人、即近 370 萬人於去年初仍需要緊急援助來滿足他們的日常食物需求。
海地人Jean Brune Wilga坦言:
海地如像孤兒無父無母,因為地震發生10年後,國家宮不應仍是一片廢墟。
有份參與援助的逾1.2萬個組織團體,因救災不力備受責難,就連聯合國維和部隊人員後來也意外引發當地的霍亂疫情,造成9,300人死亡,另外80萬人感染,還有其他援助人員被指控虐待婦女和兒童的事件。
「這是完全失落的十年,首都至今都未完成重建。但治理不善並非全是當局的責任,國際上也沒有一套管理援助的機制能讓我國受惠。」海地經濟學家Kesner Pharel補充:「今天我們發現人口更集中到都會區。如果再有同樣規模的地震,結果還是會一樣。國家從未完成重建,我們又回到原點。」
重建道路 問題重重?
去年,時任海地總統莫伊茲(Jovenel Moise)曾坦言,國家重建窒礙難行。他當時批評,外國並未如承諾一般提供援助。而且國際社會對當地的關注很快便退卻,令不少承諾資金消失無踪。他又批評歷任前政府,把善款用在短期計畫而非投資在長期穩定的系統。
根據聯合國海地特使法默(Paul Farmer)的報告,截至2012年為止,100億美金的善款已經用掉64億美金。報告還提到,海地政府只獲得不到十分一的善款,而當地組織、商業機構獲得的補助金所獲的分配也微乎其微。
事實上,海地除了官僚機構貪污腐敗,還有嚴重的幫派暴力問題。全國屢次陷入封鎖狀態。還有當地經濟蕭條、通膨嚴重、石油及糧食短缺,亦十分令人憂慮。據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報告,物價攀升意味窮人連最基本的物資都負擔不起。
至7月初,總統莫伊茲更遇刺身亡,政治危機尚未解除,當地新冠疫情未解又再陷地震之災,人道危機更令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