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副作用:德國人理財「保守」變「進取」?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對不少德國人來說,節儉一直是傳統美德,而繳納各種社會保險金、存錢於銀行為個人退休生活做好準備,就是最佳的投資理財方式。此一觀念令他們十分謹慎地分配個人資產,向來不甚熱衷進入高風險的投資市場。
然而,一場新冠疫情或許衝擊這套固有想法。處身於負利率時代,德國人面臨過度囤積現金,需要重新為資產組合作部署,以避免利率進一步走低。而且,歐元區雖設有存款保障計劃,唯保障金額有限,意味現金並非完全零風險。如今,不少原本理財保守的德國民眾紛紛在疫情下變身成股市「初哥」。

70歲漢堡居民Michael Schacht是典型保守一族,一向愛把閒錢放在銀行收息,惟今年初卻收到銀行通知,說要對他戶口內的30萬歐元款項收取0.5%費用。他一氣之下做出「前所未有」的決定,將戶口全部的錢提出並悉數投資在股票市場。目前,他的資產除了股票外,還有公司債券及其他基金。不過,他重申自己並非想賺大錢,只想要能提供4%以內回報率的低風險投資。

另一股市「初哥」是現年29歲、於慕尼黑擔任財務總監的Alexander Hösle。他父母自小便教導他要謹慎理財,不過去年2月他卻透過網上投資平台投資10,000歐元,先是ETF股票基金,之後是蘋果、Tesla,和一些知名德企的股票。他解釋說:「現實是沒有其他更好的理財選項。」

去年德國人投資股票的人數大幅上升。(Getty)

據德國證券研究所(Deutsches Aktieninstitut)的數字,2020年約有270萬名德國民眾首次購買股票或購買股票基金,令投資總人數較前年大幅增長28%,達1,240萬人。當中的原因除了因為受銀行實施負利率政策所影響,國民於疫情期間長時間被迫留在家中令儲蓄增加,加上年輕一代對投資美國科技股的興趣大增,均意外帶動保守的德國人投身「股海」。不過,目前持有股票、股票基金的德國民眾比例仍不足兩成,而美國直接或間接持股的家庭比例則有53%。

慕尼黑網上證券商Scalable Capital創辦人Erik Podzuweit則表示,疫情還改變了國民買股票的偏好。他發現與昔日投資者偏好買入當地企業股票相比,今天買賣美股和股票基金的比例高逾60%,尤以亞馬遜、特斯拉與其它美國熱門科股最受青睞。該公司現時的用戶已超過25萬人,並以年齡20至30多歲、首次買股的新手為主,總投資金額達40億歐元。自去年中,該公司的活躍用戶及投資金額均出現倍升。

銀行同時在推波助瀾,鼓勵國民將儲蓄轉投資。(Reuters)

與此同時,銀行也是德國人「投身股海」的重要因素,當地不少銀行正嘗試鼓勵客戶將存款轉移至投資市場。其中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表示,其客戶於去年經已轉移50億歐元存款至集團旗下的投資產品。

經濟樂觀 惟消費信心仍弱

近期,德國經濟有復甦跡象。睿盛銀行(VP Bank)首席經濟師Thomas Gitzel表示,德國第一季經濟下滑可能是疫情下最後一次的負面記錄。德國商業銀行也將今年全國經濟增長預測由3.5%上調至4%,該行首席經濟師Jörg Krämer更認為,德國將出現「後疫情快速增長期」。

德國經濟前景預計今年仍樂觀。(Getty)

據德國最新的經濟統計數字顯示,德國出口型企業已經渡過危機,重新回到增長軌道,經濟復蘇前景非常樂觀。其中,中國市場對德國產品的需求特別強勁,3月德國對中國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38%,對德國經濟復蘇幫助不少。

此外,據胡潤研究院公佈《2020年度全球房價指數》指出,德國有五個城市的樓價增長位居全球前50大城市之列,德國樓價增幅與加拿大並列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中國。這多少也反映了當地人在投資股票以外,房地產投資同樣熾熱。

儘管有上述的利好消息,惟上月公布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德國民眾對本月的消費信心預期意外地有所惡化,這或許與德國近期疫情的反彈跡象有關。德國財長兼副總理舍爾茨(Olaf Scholz)預計,5月底前不會放寬限制措施。

德國疫情近期有反彈跡象。(Getty)

德國每10萬人的七天平均感染個案,上月曾上升至166宗。根據當地新防疫規例,如果數字連續三天超過165宗,需要實施更嚴格的措施,包括關閉學校。舍爾茨期望,聯邦政府可以在本月底前制定夏季的解封時間表,屆時將清晰交代餐廳重開計劃,國民亦可以計劃假期。如今疫情的不明朗,導致對購物、旅遊和公共場所的封鎖限制加深,拉低民眾對未來的消費預期。

目前,德國國內尤以服務業受創甚深,去年全年的行業營業額總體減少780億歐元。德國經濟學家Hubertus Bardt指出,此數字超過了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他強調:「國家強迫關閉近距離接觸身體的服務、餐飲機構、酒店、休閒和活動設施,致使無數的消費意欲無法實現。」

舍爾茨預計,5月底前不會放寬限制措施。(Reuters)

保守心態或有利復甦?

說回消費信心,這是疫情下德國另一個主要的理財改變。當地人去年在疫情下的人均消費亦減少約1,250歐元,積累了龐大的消費力量。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國民的消費總額和前一年的2019相比,下跌了超過1,040億歐元。部份原因是疫情期間不少德國人收入減少,此外他們用於服裝衣物的開支明顯減少,相反儲蓄卻在增加。

有經濟學者相信,德國至今已累積的約2,000億歐元購買力,若能在疫情後悉數投入消費市場,屆時的消費上升勢頭或能遠超預期,或將有利國家經濟復甦。然而,德國經濟研究所認為,此一如意算盤或難以打響。儘管積累了一定購買力,但在關於消費者情緒的調查中,國民目前仍持克制態度。今年首季的調查顯示,受訪者仍不認為現時是消費良機,43%人有意將閒錢存起來,正常而言,這個比例應低於30%。

消費信心或是復甦關鍵?(Getty)

德國市場研究公司捷孚凱(GfK)亦指出,五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跌到-8.8,差於四月份的-6.1。消費者對經濟前景和個人收入預期也明顯下降。該公司經濟學家Rolf Buerkl表示,對未來鬆綁封鎖和恢復消費的希望明顯減弱,他又認為第三次封鎖將再延後經濟復甦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