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亞洲教育」多年 澳洲為何卻培養不出知華澳人?
澳洲亞洲研究協會近期一項學術調查顯示,在大學中研究中國問題的澳洲學生人數不足。報告指出:「我們看到在澳洲專門深入研究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人數正逐漸減少。」
鑑於當前中澳作為彼此的重要夥伴,加上中國影響力日漸增強,澳洲原本理應培養出更多如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般熟悉中國的人才,惟工黨議員Chris Bowen於2019年5月提到,全澳大約只有130名非華裔高中生的中文程度可流利到與中國人做生意。這不禁令人好奇,如此重視「亞洲世紀」的澳洲,知華澳洲人為何買少見少?
此為【中澳風波】系列報道第三篇。
現年21歲的Tiana La'shunda Marius表示,在大學時可選修兩種外國語言,因此報讀了日語和普通話課程。她指出:「語言就像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樑,當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能夠用外語來溝通,是很有意義的。」她原本希望到中國留學,現在這計劃卻被疫情和當前的中澳風波打亂。除了因防疫政策而實施的國際旅遊禁令外,澳洲政府亦警告國民前往中國或面臨被肆意拘留的風險。Marius不希望個人計劃受政治因素打亂,她猶豫道:「國家之間的關係變化得太快,這或許會影響到我,政治問題波及普通人真的很討厭。」
來自維多利亞州中部城市巴拉瑞特(Ballarat)的Chris Milne,夢想長期定居中國。現年22歲的他就讀大學二年級,是極少數曾參加維多利亞州教育證書(Victor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VCE)中文考試的澳洲學生,其性質相當於當地的高中畢業文憑。不過,像Tiana與Chris一樣鍾情學習中國文化及語言的非華裔澳洲人卻為數不多。
與華人學生難競爭 缺乏明確就業途徑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澳洲的華人數目一直穩步上揚。根據2016年的人口普查,澳洲有120多萬華裔人口。在校園內,不少華人學生並非不懂中文,只因容易拿取好成績而選修中文,使班級內學生的中文水平參差,對Chris這些沒有中文背景的學生不太公平,「輸在起跑線」的情況影響學習的意欲,甚至打擊他們的信心。不過,Chris指出:「澳洲有許多機會讓年輕人與擁有華語背景的人士溝通交流,這意味着能做更多有意義的聯繫。」研究中國問題的熱情雖未有退卻,但他同意,如果置身在艱難的學習環境,容易令人卻步。
雖然當局致力令VCE的中文課程發展更加均衡,但有意學習中文的人數似乎愈來愈少。根據維多利亞州課程與評估局的數字,2013至2018年間,中文課程註冊人數下降了23%。非華語學生直接和華人學生競爭,更成為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中文的主要障礙。Chris也直言,需要和具中國背景的學生一起競爭,絕不容易。至於在澳洲的大學方面,維多利亞州亞洲研究協會的調查指出,「對中國日趨負面的情緒」和「缺乏明確就業途徑和機會」,是導致研究中國問題學科入學人數下降的關鍵因素。
長期研究中澳關係的澳洲前駐香港總領事的梅卓琳(Jocelyn Chey)形容:「就像推動一個龐然大物往上坡爬,進展緩慢,而且它還不斷地滾下來。」她認為中澳關係緊張,無疑影響學生選修中文,但她仍然希望澳洲年輕人勇於接受挑戰,她指出:「中國對澳洲的未來非常重要,而且學習中文同時幫助你的個人發展和成長,並非只是學習一門語言,而是在學習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推廣「煲冬瓜」十載 僅百餘人精通中文
事實上,澳洲人很早就意識到亞洲的崛起將影響下一代的就業機會。上世紀八十年代,澳洲政府已經對學習亞洲語言十分關注,前總理霍克(Bob Hawke)於1987年便啟動相關語言學習計劃。其後的基廷(Paul Keating)承接前任的努力,領導發展全澳學院亞洲語言與學習(The 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Australian Schools, NALSAS)方略,該方略在澳洲政府委員會(Council of Australia Governments, COAG)的討論中誕生,並確保採用全國統一的方法。
可惜,往後無論是陸克文、霍華德(John Howard)、吉拉德(Julia Gillard)和阿博特(Tony Abbott)如何努力,依然無法扭轉困局,幾乎所有後續政策皆未能產生理想的效果,此外,資金未能持續有效投放也有不少影響。其中,吉拉德在2012年於任內發表的《亞洲世紀白皮書》(Australia in the Asian Century White Paper),推崇「亞洲教育」,包括提出在學校優先推廣四種亞洲語言(普通話、印尼文、印地文、日文),讓每名孩子都學習一門亞洲語言,並了解亞洲文化。
可是,經過多年努力,學習中文的整體情況仍然事與願違。2019年5月,工黨議員Chris Bowen於聯邦政府大選前發表演說,並指出澳洲12年級學生中文「程度之低」令人遺憾。他表示,全澳只有大約130名非華裔學生的中文程度流利到足以與中國人談生意。這數字後來得到當地傳媒的印證,認為相當可靠。
在澳洲,中文是繼英文之後第二大語言。根據2017年的數字,澳洲一共有逾17萬學生學習中文,幾乎是2008年數量的兩倍,反映國家語言政策有一定成效。然而,這些人之中,只有4,000人屬12年級學生,而且,當中只有一成屬非華裔的澳洲學生。這反映在澳洲學習中文的人數並不算少,只是能持續學到高中畢業程度的數目偏低,而且以普遍懂中文的華裔學生佔大多數。
對華疑慮 青年更熱衷學日語
從學習外語的角度來說,中文對英語人士來說是一門非常難學的語言,漢字有着陌生且複雜的書寫及語音系統,想要完全熟練運用更是艱難。長期被本地華人「比下去」的心態,也導致非華裔澳洲人欠缺學中文的動力。相比之下,學習羅曼語系的西班牙語、法語,或者日耳曼語系的德語,會較容易。在亞洲語言之中,澳洲年輕人更為熱衷於學習發音更容易、更具文化吸引力的日語。
上述情況反映的不單是澳洲人學習中文的趨勢下降,連帶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社會等的人士也在減少。雖然旅遊、經商等與華交流活動未見受阻,但澳洲人在文化層面「遠華」的現象多少令人憂慮。更值得關注的是,過去幾年,隨着中澳關係惡化,澳洲的華語教育也變得政治化,學中文被視為親中、親共,削弱國家的歐裔文化及英語系(Anglophone)的身份認同。澳洲多間大學都有設立孔子學院,過去兩年亦不斷受到澳洲政府審查,部份州政府更叫停孔子學院提供的中文課程。
由此可見,澳洲政府雖然多年來一直倡議「中文是澳洲人的未來語言」,但國內不論政治、傳媒、學術界都無法擺脫對華,乃至對於學中文的疑慮。許多澳洲政客一直標榜中文的重要性,也是流於實質的經濟層面,真正熟悉中國或亞洲語言的人,其實少之又少,推崇「亞洲教育」難免淪為口號。只有願意放下成見學習別國文化,才可讓兩個國家建立長遠而穩固的友好關係。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50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25日)《知華澳洲人少之又少 「亞洲教育」淪為口號》。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