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設計師親揭手機上癮有多可怕 這些軟件正掠奪你寶貴的時間
看這篇文章之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在你的一天中,有多少時間被手機所佔據?我的手機屏幕顯示每天大概要使用5-6個小時,而這剛好和2018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吻合:中國手機網民平均每天上網時間5.69小時。很難想像,除去睡覺8小時,工作8小時,剩下8小時大家幾乎都在玩手機。
當我們愈來愈沉迷手機不可自拔,早前一位美國導演幹了件事——邀請來Facebook、Twitter前開發人員,揭露社交媒體是如何讓人上癮。在這部Netflix高分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中,社交媒體千方百計拉你入坑的心思,真比你想像的可怕多了。
【懶人包】勿儲存搜尋記錄 多看持相反意見的文章 一個圖輯看清專業科技從業者給的建議(點擊放大閱讀)▼▼▼
連業內人士都會上癮的網絡產品
主角哈里斯曾是Goolge的設計倫理學家,被稱為Goolge勉強有良心的人。片中召集了像哈里斯這樣各大科技巨頭的前僱員,其中不乏Facebook「喜歡」 按鈕的聯合發明者,Pinterest的前總裁。這些前職員原本有機會呆在矽谷享受高職位、高薪,卻沒幹幾年紛紛跳槽離開。在他們眼中,不加管制的社交媒體和「毒品」沒有區別。哈里斯就曾供職於Goolge的Gmail團隊,同事們幹活都非常賣力,軟件的設計會打磨到每一個細節。
但時間久了,他卻發現自己開始沉迷Gmail,會不停地查看郵件,更讓他無法理解的是,公司沒有任何人想過如何給讓這項功能安上「剎車」——防止上癮。他嘗試寫一份使用報告發到同事們的郵箱,許多人同事都感同身受,紛紛發出響應。但很快這件事就失去聲音,Goolge沒有做任何改變。
不止是哈里斯,Pinterest的前總裁蒂姆也對社交媒體上癮。連他自己都覺得諷刺,「白天我在上班打造連自己都成沉迷的東西」。到了晚上下班回家,他抓着手機,連在儲藏室都要寫郵件。他還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卻根本沒辦法關懷和注意到孩子的需求。
蒂姆不是沒有做過努力——他曾經想要靠意志力,回家前把手機丟在車上;一天內上千次提醒自己,絕對不要把手機帶去臥室。但不管使用什麼方式,到最後全部無效,他一拿起手機,時間就開始一點點流逝了…… 讓人崩潰。
斯丹福大學的成癮專家安娜,也一直在擔心自己孩子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不得不發生爭吵。孩子堅稱每天只玩了一個多小時間手機,但事實上監測到的是每天近四個小時,連孩子自己都難以相信。
看到以上畫面,是不是覺得有些眼熟,這不就是日常沉迷手機網絡的我們嗎?令人覺得可怕的是,哪怕這些擁有專業知識背景,甚至自己開發軟件的人,都無法控制自己和周邊人不去深陷其中。
社交媒體為何如此讓人上癮
想要社交媒體是如何讓人一步步成癮的?就得先知道Facebook、Google、Twitter三大巨頭。很多人眼裏或許Google只是一個搜索引擎、Facebook是關注朋友的社交軟件,但這些軟件背後卻在廝殺流量,互相搶奪我們的時間。
過去10年裏,Goolge一直靠出賣客戶資料盈利。他們拿資料幹什麼?建立模型。一旦建模後,根據以往的習慣,就會預測到我們要做的事情。在網上, 我們做過的事、點擊過的地方、看過的影片、按讚的內容,都會成為模型的一部分,重新回過來建立更精準的模型。
例如有人瀏覽的界面總是停留在血腥、暴力的頁面上,那麼系統就會判定他是一個激進主義者。之後他就會一直接收到類似的信息,但這些「奶嘴樂」絕不會是免費,再下一次推送廣告產品可能就是一把槍、一隻刀。
正如哈里斯所說, 「如果產品是免費的,那麼你就是產品」。像用戶喜好監測、智能訊息推送、個性化廣告推薦這些應用目的皆是如此。它們看似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其實正在掌握着我們思考,把潛意識送進我們的腦子,影響我們做決定,最後將我們「賣給」廣告客戶。
哈里斯還提到一門課程——黑客成長。這門課程可以將工程師們變成半個心理專家,破解人類心理,達到改變人行為的作用。拿微博、抖音上常用的上下滑動這個動作來說,心理專業術語叫做間歇正增強,其實就是利用人們尋求刺激的賭徒心理,不斷「下注」。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手機屏幕發亮,彈出推送,拿起手機的動作就會傳遞到我們腦子裏,接着就是劃開手機。而如果你微博上收到一個訊息提示,你有朋友剛剛@到你,那麼你毫無疑問又會點擊進去。
成癮專家安娜解釋道,跟別人社交的過程,會釋放愉快的多巴胺。這種群居和繁衍的習性,早在幾百年前就刻進了我們的基因。上癮後造成的大腦多巴胺缺乏,會導致人們不停地使用手機,整個行為過程可能完全是無意識的,但卻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此。
來自開發者們的擔憂和恐懼
隨着哈里斯將社交成癮的秘密揭露出來,他也提出了更大的擔心——「奶嘴樂」正在削弱我們獨立思考、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更可怕的是,資本為獲取更大的了利益,正在進一步改變、控制我們眼前看到的世界。當一個人不斷被灌輸單一訊息,就會相信它是真的。在推特上假新聞就比真新聞傳播快6倍。這一類的社交系統簡直是假消息天然的發酵池。
今年也是我們經歷過的假新聞、神反轉最多的一年。無論是疫情期間的各種謠言、陰謀論,還是各種女性議題,都引發過朋友圈刷屏。系統背後,那些原本我們覺得反智、土味、不可思議的事情,其實都會精準地推送到對應人群面前。
值得關注的是,社交媒體中也在進一步控制兒童的自我價值和認同感。諸如美圖秀秀、朋友圈點讚等。這些是連大人都無法避免的「圈套」,會通過他人塑造公認的標準來改變、傷害自己。那如果孩子們使用,又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
1996年出生的孩子,即所謂的z時代,這些孩子是歷史上進入中學就使用社交媒體的一代。面對沒有閥門的各種訊息、社交衝擊,整個Z時代的孩子變得更加焦慮脆弱、抑鬱和不敢冒險。據數據統計,在2005年-2015年間,中國抑鬱症的患病群體愈發向低齡化方向發展,青少年抑鬱症頻發。中國青少年抑鬱接近全球1.3%的患病率,所有的數據都指向了社群媒體軟件的出現。
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過於頻繁地滑手機,不僅會干擾人的正常生活節奏,導致睡眠紊亂,還會讓別人影響了對自己的認知,陷入低落、抱怨的情緒。
與男孩和年輕男性相比,這種傷害對女孩和年輕女性更為嚴重。在患有抑鬱症的14歲女孩中,多達四分之三的人自尊心不強,對自己的外貌不滿意,並且每晚睡眠時間不超過7個小時。所以當我們看到生活中、網絡上一個又一個年輕生命殞命,你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她們在手機背後經歷過什麼。
關於抵抗手機成癮的建議
雖然科技給我們帶來無數困境,但包括哈里斯在內的科技人員並沒有一味抨擊科技。除了政府監管,社交媒體問題還是在於商業模式。企業努力掙錢沒有問題,但系統不能沒有剎車和保障。而科學技術作為工具,更像一把雙刃劍。就像點讚本意是想傳播正能量和愛,卻沒想到造成人們攀比和虛榮的困境,對手機過度依賴也是如此。
關於手機成癮,專業的科技從業者給了我們一些實用建議:1.刪掉你不需要的程序軟件,浪費時間的全部刪掉,包括社交軟件、新聞軟件等;2.把通知推送提醒功能關閉,不要讓急迫行或者當前不重要的資訊,一直讓手機震動;3.盡量使用不會儲存搜尋記錄的搜尋引擎。Goolge有很多擴充功能,可以移除推薦功能;4. 不要直接收看任何推送到你眼前的短片,而是以獲取知識為目的自己去選、去搜索。這也是對抗資本主義監視的一種方式;5.轉貼新聞時要多做核實、評估來源是否可靠,多蒐集一下,如果看起來像是在挑動你的情緒,那就需要警惕了;6.不要點擊具有誘導性的標題文章,那樣會給幕後的算法工程師猜測到你的喜愛,從而會進一步推送更多內容給你;7.一定要有多種消息的來源,融入你的生活,關注和你意見不同的觀點,防止陷入己見。
另外,紀錄片中科技從業人員都提出來重要一點:不要讓孩子使用社交媒體,不要小孩子使用手機。這是他們的家庭規則:8.每天晚上固定時間禁止帶任何電子產品進房間,不管什麼時間,睡前半小時,都禁止使用任何電子產品;9.上高中以後才能使用社群媒體,最好是16歲之後才使用;10.家長和孩子一起商量好使用電子產品的合理時間。
【延伸閱讀】研究指打機上癮20年後你將變成這樣 網民驚呼:像外星人(點擊放大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