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富裕的美國 人們仍因疫情捱餓?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美國經歷世紀疫情洗禮,廣泛失業問題導致一些從未捱餓的美國人也面臨三餐不繼的情況。千萬計人士或因無法支付租金或房貸而面臨逼遷,無家可歸者恐大幅增加。華府就着新一輪援助方案磋商,成為兩黨在11月總統大選前的最大角力點。經濟危機成為了美國人眼前最迫切的問題。

在美國疫情爆發之前,該國去年10月的失業率僅3.6%,處於近五十年來的低位,惟疫情帶來大規模的停工停產,使失業率暴增十個百分點,估計失去多達3,000萬個就業職位。雖然,歐洲多國也因疫情而陷入大規模封城、封關狀態,但就業及勞動巿場所受的衝擊卻不及美國嚴重。

一名黑人男子在德州社區食物銀行的街站領取一瓶牛奶。(美聯社)

今年7月,失業率雖回落至10.2%,然而不少地方疫情復燃,也使勞動巿場復蘇放緩,而且高薪職位的恢復速度,遠比低薪職位高。

美國勞工對「飯碗不保」的不安一直存在,一方面擔心職位外流,自動化取代人手職位,也造就了聲言「把就業職位帶回來」(bring jobs back)的特朗普在四年前上台。二來是,「人人負債」本已是美國社會的一大特色。

加州聖迭哥一個會議中心變成臨時庇護站,讓無家者入住。基於防疫,床位之間保持距離。(美聯社)

三餐不繼的富有大國

事實上,很多家庭的債務本身是累積自2008年次貸危機,在2020年3月,即美國疫情出現大爆發前,美國家庭平均所拖欠的房貸、車貸、學債、信用卡債務佔除稅後收入的95.6%。未踏入2020年前,美國經濟正處於良好的復蘇景象,家庭債務水平卻處於高點,聯邦儲備局數據顯示,在疫情爆發之前,美國的家庭債務總值已達14.3萬億美元。

這代表不少美國家庭本身處於「手停口停」的狀態。2019年初,芝加哥大學一項調查顯示,31%美國居民表示需要每月按時拿到工資,否則生活就會出現問題,在沒有收入下能夠生活三個月的只有25%。

領取食物的車龍,在美國各地隨處可見。(美聯社)

這意味大量家庭以借貸方式應付日常開支,美國的個人財務狀況已不斷惡化,民眾每月都要為生活開支找數與還債而苦惱,因此,在疫情停工或失業的情況下,不少美國人已出現三餐不繼的狀況,須依靠政府派發*食物劵,或是志願機構派發糧食及物資以解燃眉之急。

*美國食物劵政策的正式全名為「營養補充援助計劃」(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ociation Program, SNAP),在1939年小羅斯福總統期間首次推出,為美國持續多年、廣泛普及的社會安全網政策,讓民眾憑劵或銀行卡到超巿或商店購買食品。特朗普在任期間提出削減「食物劵」援助,並收緊申請門檻,但基於疫情,暫再放寬申請。

今年5月中,美國凱撒家庭基金會(KFF)的一項小型民調顯示,自2月以來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曾經「餓過肚子」,或者需靠政府或慈善組織的糧食接濟。(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2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8月17日), 文章原題《失業、捱餓、欠債致「手停口停」 美國:疫情滋生貧窮危機》。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27期《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致「建設力量」:請不要空談「變革」!

【一周焦點】立法會延任一年 民主派沒有本錢「總辭」

【一周焦點】漂泊的港人:從「回流」到「回回流」

黎智英涉國安法被捕 警方依法,何以「有理說不清」?

遲到的公開 解讀美媒採訪武漢病毒研究所

當謠言攻陷港台輿論:「一帶一路」何以炸裂黎巴嫩

新興產業抗疫力強 失業潮湧現,轉行求生機

失業、捱餓、欠債致「手停口停」 美國:疫情滋生貧窮危機

運動產業藉科技復蘇 再掀數據監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