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開學不開學?美國兒童病例月增18萬宗
美國兒科學會和兒童醫院協會聯合發表的最新報告顯示,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已有超過38萬名兒童確診感染新冠病毒,且近期兒童感染病例數目快速增加,七月初至八月初的短短一個月內由原本的20萬人激增了90%。本月初,喬治亞州傳出夏令營爆發集體感染個案,學童連職員至少260人確診。
八、九月的新學年將至,「開學不開學」成為當地社會近期討論焦點之一,全國民眾對於重啟校園不無疑慮。
美國兒童病例急增正值當地新學年的季節,令部份地區重啟校園惹起社會正反兩面的爭論和熱議。洛杉磯、芝加哥、費城和密爾沃基(Milwaukee)等地近期有教師示威抗議,呼籲維持遙距教學,直至能確保課室環境安全。7月下旬,佛羅里達州最大的教師工會更就當地重啟校園一事起訴州政府。另一方面,美國也有不少家長、兒科醫生、兒童發展專家,以至總統特朗普均希望盡快正常重啟校園。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福奇(Anthony Fauci)表示,重返校園有益學童心理發展,但各州仍須考慮疫情狀況,並將健康安全放在首位。
由於現時多數數據顯示,即使12歲以下的兒童與周邊的成年人感染率相同,他們傳播的可能性也較小,死亡率亦遠低於成年人及長者。因此美國兒科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學校在採取適當的安全預防措施後重新開放,並應以學生親自上課為目標。
該組織又表示,已有證據表明今年春季學期的長時間停課,經已對學童產生負面影響。這或將導致學童面臨社會孤立,社會亦難以識別學童的學習困難,而且會增加他們遭受身體或性虐待的風險,以至吸毒、抑鬱和自殺的可能性。
「學校短期內難重新開放」
迄今為止,美國疫情依然非常嚴重,確診數字屢創紀錄,包括佛羅里達州和德州在內的多個州的醫院經已不堪重負。紐約大學生物及自然科學教授Carol Shoshkes Reiss認為,大多數州份現時仍未處於安全水平,以適合重新開放學校。所謂安全,意味着該地有能力進行頻繁且定期的測試;社區低於1%的確診率;能夠盡快得知測試結果;當局能有效追蹤並隔離受感染人士和其緊密接觸者。
「我不認為休斯敦或邁阿密的學校能在短期內重新開放。」Reiss認為,重啟校園在這些地方,無論是對兒童、家庭、老師和其他教職人員來說都不安全。
亞利桑那州內科醫生Matthew Heinz對此表示贊同。他表示:「我不認為我們準備好可以安全地考慮重啟面授課程。」他指出,其他能夠正常復課的國家,均遵循非常嚴格和具體的安全規程,然後才重新開放校園。而且,這些國家投入了資金,專門採取相關的復課應對安排。
加州州長Gavin Newsom上月中曾明言,當地只有滿足特定的病例數量和住院條件標準時,學校才可以開設面授課程,這意味著該州的大多數地區的學校難以在新學期恢復回校上學。
復課存兩大不確定性
在美國重啟校園存在兩個基本不確定性的問題,包括沒有像美國疫情肆虐的國家重啟校園的先例,另外目前對課室傳播的風險科研亦相當有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目前的掌握,新冠病毒在擠擁、通風不良的室內空間容易傳播,這與美國學校的課室環境非常吻合。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學校可以採取部份措施,以盡量減少對學生的染疫風險,包括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和佩戴口罩。亞利桑那大學醫院流行病學家Saskia Popescu則指出,學校將需要確保新鮮空氣的流通,無論是通過過濾空氣,從外部將其泵入還是通過打開窗戶。另外,如學校護士等教職員則需加強防護裝備,如手套、保護衣和N95口罩。
兒童無症狀感染者更多
目前,美國許多地區如紐約市的學校,均傾向採取混合模式復課,如在教室上課數天,接着在網上教學數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公共衛生學者Joshua Sharfstein表示:「首先你必須控制社區的擴散和傳播,然後必須考慮周到地來重啟學校。」
重啟學校的最大問題是,兒童有可能被感染,但由於他們大多沒有症狀,很容易再將病毒傳播給家人、老師和其他教職員,造成社區的潛在大爆發。因此,公共衛生專家指出,對學校的感染進行檢測是必不可少的。
青少年健康專家Megan Ranney則表示:「我們知道無症狀或有症狀前的傳播是真實的,而且我們知道如被感染,兒童比成年人更不容易出現症狀。」她認為,學校應對學生和老師進行隨機測試,但礙於缺乏資金和測試,這些措施也許是不可能的。
大選在即的「重要棋子」?
對於如期正常開學最關切的少不了總統特朗普。距離美國總統大選還有83天,目前選情顯示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暫時領先。
疫情期間,特朗普曾多次呼籲重啟經濟,亦明言應盡快重啟校園。若能盡快重啟校園,讓廣大民眾有感疫情不如數字反映般嚴重,能多少挽回特朗普選情。不過,若果因九月復課而令疫情再度大爆發,甚至禍及更多學童性命,恐怕拜登只等待特朗普把總統寶座雙手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