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衛生優先」 環保只能讓路?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促使人類反思公共衞生的重要性,出於焦慮與恐懼,各國政府、商家及民眾紛紛追求極致的「乾淨」,病毒面前,環境保護的考量只好拋諸腦後。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各國實施出行禁令,停市停業。跨國連鎖咖啡店星巴克(Starbucks)一度暫停營業及處於半營業狀態,生意額大跌。美國財經頻道CNBC報道,5月份星巴克在美國的銷售額大幅下跌43%,同期星巴克中國分店的銷售額亦下降21%。

星巴克為了挽救銷售額,同時滿足社區的防疫要求及民眾的衞生期望,祭出了「安心買咖啡」活動。公司宣布疫情期間,全球分店皆不會為顧客的自攜杯盛載飲品。該店全部飲品一律以即棄紙杯盛載,以減低病毒傳播機會,藉此避免消費者因為衞生憂慮,減低到星巴克買咖啡的意欲。

公司宣布疫情期間,該店全部飲品一律以即棄紙杯盛載。(Getty Images)

來自英國的跨國連鎖咖啡店Pret A Manger都有類似措施,衞生起見,不再為顧客提供的可重用杯子盛載飲品。

改變經營策略 拓展自取分店

新冠肺炎疫情使很多餐廳、咖啡店、酒吧的生意驟減。但疫情也帶來一個契機,讓商家重新思考經營策略。

星巴克未來的實體店舖的經營模式亦會出現變化。由於租金及工資成本壓力,星巴克計劃在美國關閉400間有座位的分店,並開設300間「自提分店」(pickup-only store)。同時,公司亦會簡化網上應用程式的下單程序,鼓勵顧客先下單,再到分店自取飲品。

星巴克暫停使用可循環利用的杯子。圖為紐約一間星巴克提供免下車購餐服務。(Getty Images)

短期來看,這是星巴克基於公共衞生的實際考慮,希望減少顧客在店內聚集,同時保持生意額;長遠而言,這是借助疫情契機而擴張「自提分店」、壓縮經營成本的策略。

星巴克仍未宣布何時才會重新接受顧客提供可重用器皿,但可預計至少在疫情仍然持續肆虐的一段頗長時間,公司出售的飲品都會以即棄紙杯盛載。當星巴克繼續強化外賣自取的銷售模式,即棄紙杯、塑膠杯蓋等棄置物的數量只會不跌反升。捨環保換健康的安心措施,在「衞生先行」的社會共識下,某程度上由環境承擔了代價。

捨環保換健康 即棄未必衞生

可是,即棄餐具真的乾淨嗎?「不少研究表明,即棄餐具未必等於衞生。」香港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認為,消費者對「即棄」存在太多幻想。即棄餐具、杯子等用品經過生產、包裝、運輸等工序,有可能在傳播病毒。英國零售商協會(British Retail Consortium)亦表示,未有證據顯示,使用可重用器皿會帶來衞生風險。其實,不少民眾仍有「即棄等於衞生」的謬誤。例如很多人認為即棄的外科口罩比可清洗重用的口罩更衞生乾淨。

全球實施居家令,部份餐廳食肆暫停提供堂食服務,外賣服務的需求急速上升。譬如在美國,截至5月份的網上外賣平台銷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逾一倍。接近三成的美國消費者表示,在5月份曾經至少一次在網上平台叫外賣。外賣食品多以塑膠器皿和膠袋盛載,並附上即棄餐具,無疑為環境帶來很大傷害。

疫情爆發前,各國政府一直推動環保政策減少都市固體廢物,如鼓勵民眾自備購物袋、少用塑膠飲管等,冀進一步加強社區環保意識。但是,隨着疫情而來的恐慌、公共衞生觀念的轉變,很多人「捨環保換健康」,各地的環保措施「行倒車」。無論商戶或政府部門,皆因衞生的顧慮,擱置或暫停計劃推行或正在實施的環保措施。

美國一間慈善團體在分配食物,準備發送給當地社區的有需要人士。(Getty Images)

英國環境、食品及鄉村事務部早前宣布,禁止公開販售塑膠飲管、塑料攪拌棒、塑料棉花棒的禁令,基於新冠肺炎疫情仍未緩和,在疫情限制令和公共衞生的考量下,將會由4月底延期至10月才正式生效。

今年1月,泰國政府禁止主要零售商店主動派發膠袋,冀減少都市塑膠廢物數量,惟疫情下,剛啟動的法例行之失效,現時當局推測國內塑膠廢物數量將會繼續上升三成。再者,消毒衞生用品的用量飆升,如口罩、洗手液、漂白水、濕紙巾,而且這些消毒衞生用品的盛器幾乎都由塑膠製成,例如承載洗手液的膠樽、包裝濕紙巾的塑膠袋。消耗量飆升的外科口罩,其原材料無紡布亦含塑料。

塑膠廢物數量激增,可說是全球性現象。泰國環境協會指出,曼谷市4月份的塑膠消耗量,比一年前增加62%;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調查顯示,當地實施類封城的「阻斷措施」期間,額外產出1,334噸塑膠廢物,重量等同於92架雙層巴士。

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文章提到,英國在2至4月期間,消耗了超過十億件含有塑膠物料的個人防護裝備;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的專家估計,意大利逐步寬鬆防疫禁令同時,全國每月需要用上十億個口罩;中國口罩產能達到最高峰時,日產量達1.16億個。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只要全球有1%用過的口罩被不適當地棄置,包括被丟進海洋或河流,都會造成極大污染。

含有塑膠物料的個人防護裝備處理不當,最終淪為海洋垃圾。(Getty Images)

電商頻發大財 地球蒙受大苦

塑膠廢物激增的另一「元兇」,還要數到疫情期間賺到盆滿缽滿的電商巨頭。疫情期間,網上購物已成為人們在居家令期間購買日常所需的主要方式。電商銷售量暴增,令不少人憧憬疫情加速「電商時代」的來臨。美國最大電商亞馬遜(Amazon)在2020年第一季的銷售額達到755億美元(約5,851億港元),比去年同期多出26%。3月份疫情高峰期,亞馬遜網站的訪客高達25.4億人次,比去年同期高出65%;同樣受惠於疫情,中國電商阿里巴巴在3月份的日活躍用戶超過3億。另一大電商京東,今年首季銷售凈收益達525億元人民幣(約575億港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8.2%。

基於疫情期間的公共衞生安全考慮,很多電商物流網絡在運輸貨物的過程中,尤其是酒精搓手液、藥物、日常食品及飲料等「防疫必需品」,都會大量使用塑膠包裝,以確保衞生。一件貨品可能用上兩至三件塑膠袋包裝,這些包裝袋通常用完即棄,垃圾量不可小覷。

電商物流過程,耗用大量塑膠包裝。(資料圖片)

「人們偏好預先包裝好的產品,覺得這樣比較安全。」英國大型超市Tesco行政總裁Dave Lewis說。英國塑膠聯盟(British Plastics Federation)亦表示,物流供應商在疫情期間,「沒可能在不用塑料包裝的情況下送貨。」電子零售商務的營業額愈高,物流送貨次數愈頻繁,包裹、送貨過程中的塑膠消耗量就愈多。最終受害的正是苟延殘喘的地球。

如果網上購物是無法逆轉的大趨勢,電商有何方法減少對地球的傷害?在美國,新興電商模式應運而生。電商平台Loop以「零浪費」招徠,標榜物流過程不會運用即棄包裝物品。顧客在Loop網站看到各大品牌的貨品,如Häagen-Dazs雪糕及The Body Shop茶樹油,全部產品都以可重用的不銹鋼容器承載。當顧客下單後,物流公司會把貨物放在自家設計的回收箱,然後送到府上。產品用完後,公司會免費上門取回容器及回收箱,並將容器送去消毒重用。顧客既可享受電商服務,亦可避免浪費資源。

繼續閱讀:建立香港「絕膠經濟圈」 告訴你即棄不等於乾淨

※ 電商平台Loop的實際運作過程 ※

上文節錄自第22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29日)《「公共衞生先行」釀塑膠災難 疫下消費模式阻環保之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