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病毒更可怕 疫情引爆「仇恨海嘯」
5月25日,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46歲非裔美國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44歲白人警員紹文(Derek Chauvin)以膝蓋跪頸致死,引發全國性示威及騷亂,令外界重新關注種族歧視、排外情緒以至警察濫暴等多項社會問題。這同時揭示,在全球奪去逾46萬人性命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激發起國家、種族、階級之間等多重社會矛盾。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月初警告,疫情已在世界各地翻起「仇恨和仇外海嘯」(tsunami of hate and xenophobia),反對外來者的情緒激增。跟一世紀前的流感大流行不同,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已掌握足夠科學知識及醫學技術以理解病毒及防控傳染病,人類如今已不再活於黑暗與無知之中,為何仍讓仇恨蒙蔽雙眼?
在弗洛伊德事件之前,「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在美國已持續數年,然而,今次騷亂的規模之大,可見美國社會的問題已超越種族,暴露的是更深層次的階級問題。在新冠疫情期間,黑人受感染的比例亦比白人高,美國政府6月3日的數據顯示,黑人佔該國人口近13%,但因新冠肺炎而死的佔比達23%。這不但反映能夠負擔醫療費用的黑人比白人更少,還有他們所面對的社會經濟不平等現象。
同時,參與示威騷亂的也絕非只有黑人,當中亦夾雜了不同種族及左翼激進份子。四處出現的搶掠潮,或多或少也可歸咎於疫情下經濟重創、失業導致貧窮加劇等問題。
隨着疫情蔓延,各式各樣的歧視和仇恨亦恍如海浪般擴散開去。首先是亞裔人士,尤其是華裔,經常成為被攻擊的對象。例如3月初一名新加坡留學生在英國街頭被打至頭破血流,而且類似情況有上升的趨勢。此外,有印度右翼人士將疫情爆發的責任推卸給穆斯林,甚至有前線英勇抗疫的醫護受到歧視等事件。究竟這波比病毒更可怕的「海嘯」是如何形成,我們又怎樣才可以免於遭到莫名的仇恨傷害?
救人醫護竟也遭歧視
根據英國警方的數字,倫敦針對「東方臉孔」的仇恨犯罪案件有所增加,2、3月共有166宗針對「東方外表」受害者的言語、網絡及肢體攻擊,比去年同期增加100宗。然而,普遍受害者皆未主動報案,故相信實際數字可能更高。此外,美國總統特朗普早段時間頻繁的「中國病毒」言論亦在世界各地傳開及發酵。
如今,疫情持續近半年,人們對新冠肺炎的相關資訊和對病毒的認識有所增加,但亞裔人士遭到惡意針對和歧視的情況依然不斷。近日,澳洲墨爾本有華人家庭連續數天被人在住宅外牆寫上種族歧視的字句。
就算是拯救性命的醫護人員,在部份國家或地區同樣受到歧視。4月底,在印尼中爪哇省蘇拉卡爾塔邦卡諾醫院工作的三名護士被房東驅逐。其中一名受影響的護士Siska表示早前收到房東的短訊通知,「我剛起床時收到房東的短訊,要求我們立即搬家,因為我們在新冠肺炎的轉診醫院工作。」她感到相當困惑,尤其是在此情況下很難找到新的住處。她坦言:「我們感到震驚、失望和冒犯,為何會被這樣對待?我希望人們不要污名化醫護人員。」
醫護遭到歧視攻擊的情況,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和菲律賓亦有發生,甚至造成人命傷亡。墨西哥衞生部副部長Hugo López-Gatell表示,對醫護人員受襲和歧視事件絕對不能接受。他認為:「在前線應對(疫症)的醫護工作者,恰恰是最有可能提供幫助和最願意幫助的人,因為參與救護工作而受到攻擊。」
疫情中世代之爭加劇
社會、經濟不平等,加上這場世紀疫情,似乎促成了一股世代分裂風氣。去年,網上興起了「OK Boomer」的「網絡迷因」(internet meme)和口頭禪,正好代表着年輕人嫌棄或嘲諷嬰兒潮世代的想法。疫情期間,更有些青年將新冠病毒戲稱為「戰後嬰兒去除器」(Boomer Remover),在社交媒體上,年輕人感嘆上一代不認真對待疫情的警告。同時,較年長的一輩則不滿Z世代(泛指生於1995年至2005年的人)在隔離令下繼續「飯聚」,繼續派對。青年對上一代不滿,更認為現今他們所承受的經濟惡果,都是上一代遺留下來的。
19歲少女Shannon O'Connor表示:「老一輩的人有特定的思維,與我們這一代的想法有所不同。他們大多不相信氣候變化問題或者不信染髮的人可找到工作。」新世代則不願花費唇舌,希望用行動證明上一代的想法有錯。
了解網上社群的紐約藝術家兼研究員Joshua Citarella認為,「OK Boomer」大熱的原因是它引起整個世代的共鳴,Z世代面對的學貸沉重、不平等現象加劇,網絡上的政治兩極化亦助長了不滿情緒。美國聖路易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Cort Rudolph表示,「OK Boomer」這類玩笑可能加劇雙方壓力,「這只會令我們進一步分裂。需要重新關注的是,這並非老一輩對抗年輕一代,而是關乎每個人的事。」
除了跨世代的互相抱怨,哈佛大學社會學系主任Jason Beckfield認為,勞動力不平等可能是疫情中最顯著的分歧。只有約三分之一美國僱員表示,過去一年可以在家工作,而且大部份是擁有高薪厚職、良好醫療福利及有薪假期的白領階層。從事基層工作,如工廠的藍領工人和搬運工人則沒有居家工作的選項,甚至無法享有醫療保障和有薪假期,當中不少人是女性和有色人種。「人們總是因為社會地位(低)而死亡,但通常不會被報道,這揭示我們社會中有大量深層次結構性問題。」
上述的種種社會矛盾及撕裂,或多或少都解釋到這場因黑人被警員濫殺引發的示威和騷亂,乘着這股疫情下的「仇恨海嘯」,最終演變成一場大騷亂。
人類有能力應對疫情
《人類大歷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作者、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著作不乏有關人類與瘟疫的探討,他提出人類的三大天敵:飢荒、瘟疫及戰爭,鑑於人類在二十世紀的成就,這三種情況來到二十一世紀已是可控的。他近日接受台灣傳媒訪問指,人類顯然不可能避免有新的傳染病出現,這場大流行危機最大敵人並非病毒,而是人類自己心中的惡魔:仇恨、貪婪、無知。
他回顧十四世紀黑死病疫情,疫症帶走了歐洲四分之一的人口,當時的人由始至終對病因都毫無頭緒,陷入全然的無助。相比起今天,科學家只花了兩周確認及完成了新冠病毒的基因排序,研發出檢測方式,可見「人類有『能力』抑制疫情,並不代表人類總是有『智慧』運用這份能力。」
他認為,如果人們只是把這場疫情怪罪於外人和弱勢族群,如果企業只關心自己的營利,或者選擇相信陰謀論,要克服這場疫情就會變得難上加難。
「我要求世界上每個人反對仇恨,尊重彼此的尊嚴,並把握一切機會來宣揚仁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寄語道。在疫情期間,歐洲各地有亞裔人士蒙着眼,身上掛有寫着「我不是病毒,我是人類!不要歧視我!」的紙牌,希望途人可以主動上前擁抱自己。在全球這個艱難時期,仇恨並非唯一選擇,正能量更有助令人類從疫情困境中走出來。
上文節錄自第21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22日)《比病毒更可怕 慎防「仇恨海嘯」 襲擊》。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