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教室】美國報復制裁的國際刑事法院 受多方夾擊不止特朗普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6月11日簽署行政命令,授權經濟制裁多名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官員。事實上,這場「特朗普vs國際刑事法院」的戲碼持續多時,國際刑事法院因調查在阿富汗出現的戰爭罪行,當中涉及美軍,引來白宮大加反擊。而在美國之外,國際刑事法院近年也受成員國的「退會潮」所苦惱。
什麼是國際刑事法院?
2002年設立的國際刑事法院為聯合國常設機構,總部位於荷蘭海牙,法院當初根據《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成立,有120多個國家及地區加入,但美國、中國、俄羅斯都不是會員國。
聯合國本來已有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但主要處理國家之間的爭端,至於國際刑事法院則是專門處理由個人犯下的最嚴重罪行,包括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侵略罪和戰爭罪,例如在戰爭中出現的強姦、性奴役、強迫賣淫等性暴力罪行,可列為危害人類罪。
其實多年以來,外界對國際刑事法院的批評也不少,主要是指它屬「無牙老虎」,雖然有獨立調查權,但該組織沒有警務人員,要拘捕任何目標人物需要規約國的執法部門代勞,把疑犯引渡至荷蘭海牙的法庭。
為何美國要制裁國際刑事法院?
事件源於國際刑事法院調查2003至2014年在阿富汗戰爭時期出現的罪行,當中除了牽涉塔利班(Taliban)涉嫌大屠殺平民外,阿富汗政府、美軍和中情局(CIA)人員也捲入其中,被指控涉嫌虐待囚犯等,牽涉戰爭罪等指控。
早在2018年9月,白宮便對此大表反對,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已批評國際刑事法院是「非法」,又稱美國會盡力保護公民,美方威脅制裁國際刑事法院。
國際刑事法院內的下級法院,曾經在2019年4月阻止調查,該法院當時裁決指成功率很低且不符合司法利益。直至2020年3月,國際刑事法院內的上訴法庭決定推翻下級法院的判決,指出下級法院對規則有誤解,錯誤地阻止檢方尋求真相的職能,此意味國際刑事法院正式裁定,檢察官可以對涉嫌在阿富汗出現的戰爭罪行展開調查,此固然並不是美國歡迎的結果,也成為這次美方想制裁國際刑事法院官員的動機。
國際刑事法院面對的其他危機
國際刑事法院要展開調查,不受涉事國家歡迎,一邊面對美方的制裁威脅,另一邊也面對會員國排隊退出的危機,例如是菲律賓。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自2016年上台後,鐵腕對付毒販,但導致數以千人死於執法行動,此也引來人權爭議,國際刑事法院2018年初開始就此展開初步調查,結果同樣惹起菲律賓不滿,立即宣布「退會」,並在2019年3月正式生效。至於法院則表示,就算成員國退出,已展開的調查會繼續。
俄羅斯也早在2016年退出國際刑事法院,原因是對國際刑事法院一份關於克里米亞問題的報告不滿。此外,非洲多個國家更是批評法院針對非洲,相繼威脅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