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全球封城所帶來的氣候變化啟示

撰文:薛子遙
出版:更新:

時光即將邁入6月,北半球各國大抵皆逐步走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最沉痛的階段。而在過往一段時間裏,各行各業大幅降低的活動,令二氧化碳排放量驟然減少,但這足以扭轉環境惡化的趨勢嗎?疫情之後又會如何?當人們因疫情而認識到人為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們又該如何做出可持續的改善?
其記錄將分為上中下三篇探討疫情和氣候變化的關係。本篇為第三篇。

第一篇:【新冠肺炎】新冠病毒來自蝙蝠 但蝙蝠來自... 氣候變化?

第二篇:【新冠肺炎】氣候危機正在造就「超級病菌」和「殭屍病毒」

全球「封城」措施如何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從2020年1月開始,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爆發:在家工作和彈性工作時間成為普遍現象,網上視訊會議成為政治峰會、商務會議和學校教學的新常態。全國封城令和旅行禁令使我們的許多常規活動戛然而止。

許多人注意到,這對空氣污染和碳排放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許多城市,霧霾消除了,晴空萬里的好天氣又普遍出現了。

一年前的同一月份相比,今年4月全球二氧化碳日均排放量減少17%。

科學家們也有證實這個現象。5月19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強制封城期間,全球二氧化碳的日均排放量有所減少。與一年前的同一月份相比,2020年4月全球二氧化碳日均排放量減少17%。

據文章的預測,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總量減少便在4%到7%之間(具體數據取決於各國經濟何時開放)。

(a) 1970-2019年期間的年平均日排放量(黑線)。紅線顯示《自然》研究報告估計的2020年日排放量。(b) 2020年二氧化碳日排放量的詳細情況。 (Le Quéré et al., 2020)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確減少,但這是否足以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

「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這幾個月人類活動的減少對地球的影響很顯著嗎?在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CBC)採訪時,加拿大氣候學家海霍(Katherine Hayhoe)建議大家用以下思路斟酌這個問題:

「想像一下,從工業革命開始以來,我們每個月都在家中擺放一塊石磚。上個月,我們在幾千塊石磚之上,添加了一塊小了20%的石磚——那一塊稍微小一點的石磚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換句話說,和幾十年的排量相比,幾個月不開車或不坐飛機似乎滄海一粟。

況且,雖然個人交通的碳排放大幅降低,但其他碳密集型的產業卻一直沒有中斷,譬如電力生產或製造業。而隨着封城措施的結束,排放量將不可避免地再次上升。

抗疫措施對空氣中的溫室氣體有什麼影響?答案恐怕頗令人失望。

然而,氣候變化與我們的日常排放並不直接相關,影響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空氣中溫室氣體的總濃度。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溫室氣體顆粒愈多,地球就會變得愈暖。

那麼,抗疫措施對空氣中的溫室氣體顆粒數量有什麼影響?答案是更令人失望:還在增加。據最近的測量,2020年空氣中溫室氣體總濃度的增加軌跡,跟此前50年的上升趨勢相似。這是因為這些氣體顆粒會在空氣中停留幾十年,所以我們今天還在為過去的碳排放付出代價。

這是否意味着這場疫情不會對氣候造成任何影響呢?

疫情中仍可吸取教訓

這場疫情真正會影響的很可能不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是人類對氣候危機的態度。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至少可以學到兩點非常重要的東西。

我們對於氣候變化並非無能為力。

1. 首先,我們對於氣候變化並非無能為力。疫情期間,人類發現自己有能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度地改變數億人的行為。因此,我們現在知道,我們能夠迅速且大幅度地改變我們對地球的影響。

2. 其二,面對危機方面,我們還有重要的不足需要解決。為了面對未來的危機,全球治理能力還需要改進。在這次疫情中,我們重新認識了供應鏈(以免基本產品短缺)、網上行政(以免政府服務的中斷)、網上教學(以免學校學習的中斷)和網絡安全(以免網絡攻擊)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如果我們能夠從這些優點和缺點中吸取教訓,我們也許能夠更好地應對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

問題在於,我們在危機過去後會否記住這些經驗教訓?

疫情也無法改變化石燃料根深蒂固的問題

根據聯合國2019年的一份報告,如果連續十年每年減少7%的排放量,我們就可以達到氣候專家設定的溫度增長目標(在2030年前增長少於1.5度)。按照上述《自然》雜誌該份研究的預測結果,2020年全年全球排放量正正好約為「減少7%」。

但是,我們能否將該水平持續保持到2030年?

↓↓↓60秒內了解聯合國報告的調查結果↓↓↓

我們不可能永遠待在家裏,永遠「封城」。要如何方能做到持續減少碳排放?這將取決於我們能否改革那些碳排放最高的產業。

要知道,並非所有產業的碳排放量都一樣。在所有產業的總碳排放量中,有三個產業的排放量便佔了超過四分之三:電力生產、交通和工業生產。這些產業才是問題的真正根源。

要長期、可持續地改變我們的碳排放,就必須改革這三個產業:人類需要降低對煤炭等火力發電的能源依賴。

不同經濟部門由於化石燃料和水泥的全球碳排放量的份額。(數據來自Le Queré et al., 2020,由Carbon Brief做成圖表)

這種變化絕非待在家裏用zoom聊天工作便能實現,而是要通過設備和工廠的全面綠色轉型。如果我們繼續補貼化石燃料,而非綠色能源;繼續建設新的燃煤電廠和油氣基礎設施,氣候變化這個定時炸彈便肯定會在我們面前爆炸。

未來可以有兩個方向

氣候的未來將取決於世界從這場疫情中吸取什麼教訓。

一方面,有一些積極的訊號:德國、法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國際能源協會(IEA)呼籲後續經濟刺激計劃應當以清潔能源和其他綠色解決方案為基礎。但另一方面,對環境影響最為負面的產業,已經在試圖利用這次疫情,對政府進行遊說,要求政府提供救助,並減少反污染監管,以支持他們帶動經濟復甦。美國和加拿大的政府最近便批准了有爭議的輸油管道計劃,並給予數十億美元的補貼。

全球封城所帶來的氣候變化啟示,各國政府會關注多久?他們還會記得疫情爆發前制定的氣候目標嗎,譬如淘汰煤廠的決定?

我們能否在還來得及挽救時做好適當準備,建立有韌性的、可持續的社會,又或是說,氣候危機將像疫情一樣,隨時到來,令我們措手不及?

系列文章:

第一篇:【新冠肺炎】新冠病毒來自蝙蝠 但蝙蝠來自... 氣候變化?

第二篇:【新冠肺炎】氣候危機正在造就「超級病菌」和「殭屍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