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限抗疫模範生的「旅遊泡泡」 旅遊寒冬的一把及時火?
在抗疫進度良好的澳洲及新西蘭,領袖共同討論兩國重開航空通路的可能性,計劃容許對方公民在接下來的夏日旺季到本國旅遊,稱之為「跨塔斯曼旅遊泡泡」。這個「旅遊泡泡」(travel bubble),會是各國旅遊業短暫復興的佳音嗎?
兩國應對新冠肺炎的成績有目共睹。截至本周五(15日),澳洲和新西蘭的確診數目分別是7,019宗及1,498宗;死亡人數分別是98人及21人,疫情相對受控。兩國亦陸續放寬國內的封鎖禁令。
有鑑及此,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和新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日前公布有意容許對方公民在接下來開始的夏天旅遊旺季期間,到訪本國,希望互惠互利,促進本國受疫情影響下的經濟復甦。
澳紐互助 旅遊寒冬中送炭
雖然澳洲和新西蘭相隔闊達二千公里的塔斯曼海(Tasman Sea),但它們有着全球其中一個最緊密的雙邊國際合作關係,譬如澳洲護照持有人可以免簽證到新西蘭無限期旅遊和工作,反之亦然;新西蘭有接近40%的海外旅客、超過20%的國際旅遊收入來自澳洲,澳洲則有約15%海外旅客、超過5%的國際旅遊收入來自新西蘭。
正正因為疫情關係,兩國的旅遊業收益大幅減少,甚至陷入停頓。若然,兩國總理最終達成協議,確保公共衛生安全的前提下,互相開放旅遊,形成只限兩國的「旅遊泡泡」,將為當地因疫情而催生的旅遊旱季帶來及時甘露。
澳洲旅遊業協會的行政總監Simon Westaway認為,兩國之間協定的「旅遊泡泡」,是目前可見將來能夠激活澳洲旅遊業的唯一可行方法。
不過,有部分業界人士對「旅遊泡泡」的成效不太樂觀。新西蘭旅遊協會Tourism Industry Aotearoa(TIA)行政總裁Chris Roberts認為,協定「旅遊泡泡」無疑可刺激疲弱的本地旅遊業,重新創造工作職位,但不能過份期望澳洲旅客的數目會回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因為他相信很多澳洲人在疫情下,仍然只會選擇留在國內旅遊。
在「跨塔斯曼旅遊泡泡」一詞出現後,相關討論亦擴展至「旅遊泡泡」應否包含鄰近的太平洋島國。
應該接納太平洋的鄰居們嗎?
基本上,由於各個太平洋島國在疫情初期已經實施嚴厲的封鎖措施,禁止海外旅客入境。截至本周四(14日),關島、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等地,僅錄得單位至雙位數確診數字;確診最多的法屬波利尼西亞也只有60宗;著名旅遊熱點薩摩亞,更是全球極少數未有確診病例的國家之一。
雖然在公共衛生角度,太平洋島國的防疫工作似乎做得優秀。然而,當地旅遊業界人士卻大吐苦水。因為國際旅遊幾乎完全停頓,意味着沒錢養家糊口,連吃飯的嘴巴也要跟着停頓。
所以,雖然新冠肺炎疫情未波及太平洋島國,但因疫情而停頓的全球旅遊卻為當地旅遊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 太平洋島國的優美人文自然風光 ↓
澳洲國立大學(ANU)發展政策研究中心總監Stephen Howes認為,「跨塔斯曼旅遊泡泡」應該包括這些太平洋島國。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困難時期。有很多人已經返回農村……人們正在掙扎求存。」Howes說道。
不過,新西蘭總理阿德恩認為,將計劃擴展至太平洋島國前需要慎重考慮。
去年,薩摩亞本土爆發麻疹疫情,感染超過5,600人,奪去83人的性命,當中大部分是小童。無疑,太平洋島國的醫療系統及公共衛生條件較差,一旦來自澳紐的旅客無意將傳染能力極高的新冠病毒帶入島國,當地醫療會否崩潰?這難免令人擔心。
移植「旅遊泡泡」大計
不過,類似「旅遊泡泡」的計劃能否讓其他同樣防控得宜的地方參照呢?
Chris Roberts認為,一旦「跨塔斯曼旅遊泡泡」實驗成功,並行之有效,政府可以考慮把「旅遊泡泡」擴及台灣和香港等防疫成效相對顯著的地區。加上台港兩地的醫療水平先進,不會有類似太平洋島國之公共衛生考慮。加上她們也是與澳紐兩國相對較接近的地方。所以,Chris Roberts的提議不無道理。
《金融時報》的觀點評論文章同樣讚揚「旅遊泡泡」大計,認為抗疫工作成效均等的地方,可以協作創造一個「安全旅遊區域」──這不失為休閒或商業旅遊回歸至疫情前水平之前的一項權宜之計。
不過,文章也提到計劃的漏洞。譬如若某國與疫情風險較大的第三國締結協議,那麼這個「安全旅遊區域」也許會破裂,未必再「安全」。
說時遲那時快,人員交流頻繁、疫情亦相對穩定的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日前便參考了澳紐這套「旅遊泡泡」方式,容許三國公民自5月15日起自由流動,波羅的海版的「旅遊泡泡」率先啟動。
究竟這種只限特定國家的雙方旅遊協議模式,能否應用到其他地方,作為加速在地經濟復甦的疫情下權宜之計呢?且看波羅的海,或日後澳紐的「泡泡」表現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