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屍朝鮮》劇中的真歷史:喪屍亦無法撼動的森嚴社會階級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許多人引頸期盼的韓劇《李屍朝鮮》(已於3月20日正式更改港台星譯名為《屍戰朝鮮》)終於回來了!繼2019年第一季創下《豆瓣》網站評分8.6的佳績後,第二季於2020年3月13日在Netflix平台上開播時,依舊掀起了熱烈的討論,截至3月18日止,第二季在豆瓣上評分亦有8.4的不俗表現。

眾所皆知,《李屍朝鮮》雖是部歷史架空劇,但時代卻設定在朝鮮王朝(1392─1897年)時期,當時正值中國的明清之際,官制、地名的命名方式與中國也非常相似,證明中朝兩國一衣帶水的歷史淵源。

《李屍朝鮮》的劇情圍繞在朝鮮王室與外戚海源趙氏(虛構)的權力鬥爭,正巧莫名的疫情開始爆發,國內人心惶惶。其中世子李蒼(朱智勛飾演)積極追查父王臥病於康寧殿不準任何人探視的真相,惹惱了國丈、領議政趙學洙(柳承龍飾演),此時中殿娘娘趙氏(金慧埈飾演)懷有身孕,若趙氏產下嫡子,庶出的李蒼將無法繼承王位,為此雙方有着激烈的交鋒。

頒佈於1373年、修訂於1395年的《皇明祖訓》,為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編纂訓誡子孫的書籍。書中清楚寫着,將朝鮮列為15個「不征之國」之一。(維基百科公開領域)

明朝與高麗朝鮮王朝的封貢關係

雖然遠在遼東半島以東,但近代朝鮮與明朝的關係十分緊密。元代時,儘管高麗王朝(918─1392年)接受元朝封號、奉元朝正朔,但在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登基稱帝后,高麗隨即停用元朝至正年號、奉明正朔,並遣使入明請封。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1335─1408年)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在該年內就三度遣使明朝,並將「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地)作為備選國名,上表請求明朝正式冊封為王,且進獻馬匹9,800餘匹。朱元璋除了回賜紵絲棉布等近2萬匹,並決定:「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從此,在朝鮮半島的李朝正式定名為朝鮮,一直使用505年後才改為「大韓帝國」才結束。

據統計,朱元璋在位31年,期間允許高麗、朝鮮正式對明朝的朝貢60次,每年平均2次。僅在洪武五年二月至十月(1372年3月初至11月底),高麗就向明朝朝貢5次。由於當時朝貢貿易採取「厚往薄來」原則,明朝給予高麗、朝鮮的賞賜,往往超過貢物本身的價值,對明廷來說也形成不小的經濟負擔,所以朱元璋只好規定朝鮮只能三年一貢或兩年一貢。然而,兩年後朝鮮上表稱希望每年都能入貢。到了永樂帝朝(1402─1424年),朝鮮年均入貢4次;洪熙、宣德年間(1425─1435年),年均高達6次之多,堪稱是藩屬中最積極的朝貢國,可見中央王朝對朝鮮的優待。為回報朝鮮殷勤的朝貢,朱元璋在編纂《皇明祖訓》時,還將朝鮮列入「不徵之國」中。

朝鮮王朝的典章制度

既然朝鮮王朝的開國者太祖李成桂都要接受明朝冊封,後世自然延續這個傳統,並嚴格按照明代典章制度執行。朝鮮國王秩比郡王、受賜五爪龍服,但使用的卻是明代親王等級的九章紅色或藍色冕服,與明朝皇帝身着明黃色十二章袞服還是有一定差距。在半島上唯我獨尊的朝鮮國王,自稱只能是「孤」或「寡人」,不能自稱「朕」,大臣只能稱為「大王」、「殿下」,不能稱「皇上」或「陛下」,否則就是僭越。

同時,國王的正妃自然也不能稱「皇后」或「中宮」,只能尊稱王妃或「中殿娘娘」,並且是在死後追封為「王后」。《李屍朝鮮》劇中作為國王之子的李蒼,也就只能是「世子邸下」(非王位第一繼承人),所以不是「太子殿下」。

由於朝鮮王朝積極學習中國王朝的官制,於是設置了仿元代中書令的宰相─都評議使司,不過開國功臣的權力、財力過度膨脹,國家大政也過度集中在都評議使司手中。

為了分權,李成桂把軍權劃分給新成立的義興三軍府,將政權與軍權分離,後又將都評議使司改為議政府,下設領議政(領相)、左議政(左相)、右議政(右相)等職,劇中位極人臣、被稱為「領相」的趙學洙,擔任的官職就是領議政;第二季劇末趙凡八(全錫浩飾演)出任的左相,也就是左議政一職。此外,堂上官中的正一品、從一品和正二品,都被尊稱為「大監」,從二品與正三品則稱為「令監」。

繪於1760年,現藏於韓國陸軍士官學校博物館所蔵的《東萊府殉節圖》,該圖描繪1592年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圍攻東萊府(今釜山廣域市東萊區)的場景。(維基百科公開領域)

階級森嚴的朝鮮王朝

在第一季劇中,在東萊城遭喪屍咬死的不僅有平民,也有貴族。朝鮮王朝時期,宗室之外的臣民分為良民和賤民。良民又稱「四民」,分為:兩班、中人、常民與白丁。其中又以「兩班」階級最高,也只有兩班子弟才有資格參加科舉,成為正三品以上級別的官員。直到今天,「兩班」的後裔依舊多為韓國精英人士。

良民以下則為賤民(包括奴婢、娼妓,賤妾所生子女及其後代),階級涇渭分明。所以當東萊都護府府使趙凡八下令,將城中所以成為喪屍的屍體全部梟首或焚燬,以防止「屍變」時,有位老婦出面阻止,其身份為前任兵馬節度使(品秩為從二品的高級官員)之母,作為一方大員的趙凡八也不敢說不。

趙凡八身邊官吏也稱「貴族們就算犯了殺人的重罪,若無王室許可,也無法將他們定罪」,又擔心將屍首集體焚燒,恐會遭來豪門貴族的強烈抗議,因此建議「將賤民屍體直接燒掉,士大夫的屍體依照禮法舉辦喪禮後再下葬」,由此反映即使喪屍來襲,階級觀念也牢不可破。

港台譯片名引起爭議 更名《屍戰朝鮮》

值得一提的是,《李屍朝鮮》從第一季起在香港、台灣、新加坡便被譯為《李屍朝鮮》(韓語原名:킹덤,英語譯名:Kingdom,大陸譯名:王國)。這個看似貼切的中文劇名,其實對韓國人來說卻有着深沉的歷史傷痛。

原來,「李氏朝鮮」是朝鮮半島日據時期(又稱日帝強佔期,일제강점기,1910─1945年),朝鮮總督府對該朝代的蔑稱,帶有非常強烈的殖民色彩,因此如今韓國學界多以「朝鮮王朝」為共識。

因此,當《李屍朝鮮》劇名傳到韓國人耳中,不僅勾起國民那段不堪的傷心往事,更認為以「屍」字指稱其歷史上的某個王朝,非常不合適。為此Netflix發表聲明:「感謝各方對於原創韓劇《李屍朝鮮》中文片名的相關意見與賜教,我們已充分了解並將會盡快做出修改,並儘速再發布通知公告」,而後又於3月20日,「經內部討論過後,決定將劇名改為《屍戰朝鮮》」。

將以古代歷史為題材的漫畫作品改編為電視劇上映取得收視佳績,《李屍朝鮮》可謂是IP劇的典範之一,但任何諧音創意還是必須力基於尊重之上,否則引起諸多不必要的誤解或誤會,也就偏離了製作團隊的一番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