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停課不停學 教師變主播 疫情下的網上教育契機
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發的「武漢肺炎」疫情當前下,遭受打擊的不單止是醫療、民生、旅遊、經濟等領域,芸芸學子在這段時間也面臨着不知何時開學或是學習受到阻礙等情況,有機會影響他們應屆學期的學習和成績。久久未能上課的現實亦迫使不少學校推行應急措施,如教師化身主播作直播教學、建立網上學習資源、善用Zoom和Google Hangout Meet等視訊會議教學等,來解決未能回校上課的困局。
近年,教育「Netflix化」趨勢,「大規模開放網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興起,用戶登記已超過一億,是否意味廣泛推行網上教學的時機經已來到?
網上教學其實並非新鮮事物,發展至今少也有十數年。學校的portal、網上測驗和練習等都是這些年學生們熟悉的事物,但礙於科技水平、網絡速度、不適應電子化等種種因素,令網上教學在過去的成效始終不及傳統課室教學,充其量屬於補充或支援性質。不過,這個局面正悄悄然地扭轉。以英國為例,錄影課堂、學術會議和研討會上載至網絡的情況越趨普遍,2016年英國高校資訊系統協會(UCISA)的數字顯示,七成一的院校都有採用這個做法。
另一方面,「學界網紅」的興起,也有利於網上教學發展。這些學生或教師網紅不但上載學術相關的影片,還會分享在學校的生活點滴和經歷等輔助性內容。他們透過直播、影片、文字和圖片的分享,持續地與特定受眾進行交流,正正切合新世代的學習和生活模式。
四年前,英國大學生Jack Edwards於YouTube上載自己於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讀書生活點滴及各種資訊,教一眾大學生適應校園生活,吸引了16萬多人訂閱。去年,訂閱人數更超過了其就讀的St Cuthbert’s 學院總人數。
另一位學界網紅Eve Cornwell則是位見習律師,她在就讀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法學院期間,同樣透過影片和直播方式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為測驗作準備或寫論文等,以啟發其他學生應付學業,訂閱人次接近24萬。
Eve Cornwell認為:「大學和更多傳統的教育機構正慢慢意識到網紅的力量,人們喜歡觀看別人在網上經歷着與自己相似的事,即是一種關聯性的想法。」
YouTube儼如大學教育的一部份
YouTube在大學教育中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平台。觀看次數最高的20間英國大學所發布的影片達5890萬次,而Jack Edwards和Eve Cornwell等學界網紅發布影片,觀看次數一共亦達4920萬,兩者不相伯仲。而且這是個不斷成長的空間,網紅發布與大學相關的內容,觀看次數單在2018年就增加了兩成。
「大學正在尋找目標受眾花最多時間的平台。收視率數據表明他們在YouTube上找到這些受眾。」網上影片分析公司Tubular Lab的董事總經理Denis Crushell表示。
對於大學來說,這是個變革的時代,但相關的政策卻難以跟上不斷增長的學生人數,以及課室內技術的不斷滲透。在許多學院,教師通過網上影片平台Panopto或ReCap錄影教學內容,並上傳到Blackboard等綜合平台上,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讀取。根據Panopto的數據,全球逾千間機構,每月使用它來錄製超過一百小時的影片。
學術界擔心「學術界Netflix化」(指學生按需求點播影片的彈性方式)會影響到出席率,或者校方以之監視老師。但無論如何,線上教學已成大勢所趨。Panopto歐洲、中東和非洲區總經理Peter Ingle說:「隨着影片在教育中變得常見,學者們正對這項技術進行試驗,了解其優點,並尋找合適的應用程式。」
疫情為中國MOOC提供機遇
由於中國內地疫情仍然嚴峻,國家教育部要求各地延期開學,網上教學就成為了全國熱話。教育部還發出指引,要求各高校利用各類網上課程平台、校內網路學習空間等,積極開展網上授課和網上學習等教學活動,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
國內各家學府及機構因而積極推出網上課程資源,讓學生安在家中也可維持基本學習。如中國大學MOOC(網易及高教社聯合推出的在線教育平台)、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上海交通大學的「好大學在線」等,提供大量網上教學資源,如直播工具作遙距教學。國內不少中學也開展了網上教學,教師影片、備課筆記、作業內容可以實時發送給學生,並支持教師點對點解答學生問題。
MOOC概念最早於2008年提出,直至2012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柏克萊與史丹福等長春藤大學徹底落實,進而普及全球。目前比較著名的MOOC網站分別有edX、Udacity及Coursera等。自此,MOOC也在中國大舉發展,投資拼購源源不絕,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紛紛加入,將網路教育視為巨大發展商機。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MOOC最大的特色就是透過網絡,讓世界各地的人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地學習。近年,各國大學及高等教育均面臨招生困難、經費不足以及資源競爭等種種問題,MOOC的出現和發展,無疑為當前困境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向。
超過150萬人報讀的Coursera網站創辦人吳恩達認為,MOOC的遊戲化學習(Gamification)使學生的學習更積極,因為網站設有世界排名,使學生希望能夠取得好的名次。他認為:「遊戲化學習在幾年之後會從『可有可無』變成『必須要有』,現在的孩子成長體驗就是如此,如果學習沒有遊戲的特色,他們會很難持續專注學習。」
另一MOOC的Udacity不只提供課堂錄影,在網站的課堂中,教授簡單介紹主題後便由學生主動解決問題,這種模式類似「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有些人認為這是教育的未來,認為「書本教學」是過時又無效的方式。Udacity平台不單有影片,還有學習管理系統、內置程式設計介面、論壇和社交元素等。此外,蘋果的iTunes U App還能讓學生在影片上做筆記。
取代傳統教學可期?
撇除是次疫情,傳統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不及網上教育般與時並進,過去還經常受到天災、極端氣候、罷工罷課、社會動盪等影響。如去年11月英國60所多大學的講師和後勤員工舉行罷工,當中包括牛津、劍橋、愛丁堡等名校。這次罷工持續八天,而罷工的原因是教職員工的養老金、薪水以及工作待遇問題。另外,颱風、暴雪、地震等也會導致學生無法回校上課,而類似香港去年的社會運動也影響了學生到校園上課。
網上教育的廣泛推行,除了考慮到上述教學的最新發展,也顧及到現有教育資源的局限,包括收生困難、經費不足和激烈的競爭等,大大打擊傳統課堂的模式。今天,YouTube的優化、直播技術、雲端技術、Zoom或Google Hangout Meet等視訊會議軟件、教學軟件和教學平台的廣泛應用,都為推行網上教育提供一切可能。
未來,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和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技術將使網上教育做得到更多實體課室的事,如在學校中人與人的溝通、互動,甚至個群體集作等,將有助彌補線上教學的不足。
網上教育的好處還有在現今大數據的時代,有利一般人持續進修及終身學習。科技的發展也有助收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的數據,了解學生的進度和不足等,甚至是每個學生上課時的筆記、作業、試驗、考試、參加活動等紀錄都可轉化為教育大數據。透過資料分析,能為每位學生提供更個性化的內容與進度。
可以見到,未來老師授課的重要性將會有所下降,令學習過程由「以老師為中心」轉向「以學員為中心」。透過大數據,可以全方位追蹤每位學生的特點、學習模式、過程進度等,方便進行針對性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素和效率。
這方面亦有不少改進空間,包括網上教學系統的承載力,能夠實現大量人次同時上網的雲端技術,以確保直播不會停頓和延遲。其次是,對於自主性較差的學生,系統如何推使他們學習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