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有朋友的牛較健康 乳牛「有名有姓」產量高?

撰文:地球圖輯隊
出版:更新:

人需要朋友,牛也是。
在現代畜牧業中,科學家們會透過更改乳牛的基因組來繁殖出產乳量較多的牛,在這樣的大量繁殖下,每一隻牛也長得愈來愈像,讓初進入牧場的民眾看得眼花撩亂,分不清楚哪一隻是哪一隻。

雖然人們在分辨牛隻上有障礙,但牛隻本身一點都沒有( Luca Basili/unsplash)

長得都很像?不,牛自己分得出

雖然人們在分辨牛隻上有障礙,但牛隻本身一點都沒有,牠們分得出彼此的不同,也會有比較喜歡親近的「牛友」,在乳牛的世界中尤其如此,牠們彼此的姊妹情會影響到自己的健康。

研究「牛友」的歷史不長

然而,有關「牛友」的研究歷史不長,過去數十年來,牛隻行為學研究都把重點放在研究牛之間的衝突,因為衝突會造成牛隻受傷,進而影響到經濟價值。不過,隨着牛隻繁殖技術的進步和興盛,被圈養的牛隻數量增加,彼此在農場的生存空間變小,連帶產生的壓力也讓農人想進一步了解怎麼幫牠們紓壓,讓牠們更適應農場的生活。

從吃草和互舔來觀察

於是,「牛友」相關研究就出現了,而且研究人員發現,牛的友情表現在兩個地方:吃草和互舔上。

和牛友待在一塊 比較平靜

在一份聚焦於英國畜牧業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超過一半以上的牛會特意和自己選擇的牛友一起吃草和休息。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把牛隻分成了兩群,一群能和自己喜歡的牛友待在一塊,一群不行,結果發現第一組的牛心跳率比較低,也不會出現踩踏、甩頭、踱步或搖動等不安的動作,第二組則不是如此。一言以蔽之,能和朋友待在一起的牛比較平靜,沒那麼躁動不安。

研究人員發現,超過一半以上的牛會特意和自己選擇的牛友一起吃草和休息。(《快D啦牛牛》劇照)

為了產生連結而互舔

至於在牛隻互舔這方面,研究人員早就觀察到牛隻會舔對方的頭頸和背部,背後的原因和黑猩猩互相幫對方理毛有點像──為了連結。幾年前,研究人員在觀察奧地利西門塔爾(Simmental)牛後發現,被舔的牛隻心跳率會下降。

一隻負責舔,一隻被舔

而在肯尼亞,肩峰牛(Zebu)會看牛舔,但不會互舔。研究人員發現,住在肯亞Athi平原的31頭肩峰牛中,牠們大部分都會找熟悉且親近的牛友來舔,而在牠們的友情中,通常由一隻負責舔,另一隻則固定接受對方的好意。

領頭牛不一定最多牛想舔

不過,這種「舔&被舔」的關係和牛群的社會階級沒有關係。領頭的肩峰牛並不是最受歡迎、最多牛想舔的對象,不過,研究人員也無法確定是什麼原因讓特定的肩峰牛容易被舔。無論如何,肩峰牛間的友情可以維持好幾年。

在肯尼亞,肩峰牛(Zebu)會看牛舔,但不會互舔。( Mulan Wu/unsplash)

野生牛群守望相助

牛的友情也不只出現在被豢養的牛隻上,野生牛之間也會發展出友情。舉例來說,年長的公水牛之間會發展出守望相助的友情,畢竟在危機四伏的野外環境中,大家聚在一塊比較能避免獵食者的攻擊。

住在一塊比較聰明

除了聚在一塊可以守望相助,研究人員也發現,牛隻們住在一塊會變得比較聰明。在一份 2014年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發布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獨居的小牛在解決認知技巧任務上,表現來得比群居的小牛差。

研究人員發現獨居的小牛在解決認知技巧任務上,表現來得比群居的小牛差。( Jake Fagan/unsplash)

小牛找牛奶實驗

在其中一項實驗裏,研究人員設計了一款Y字型迷宮,一邊的底端擺了裝有牛奶的白色瓶子,另一邊則擺了什麼都沒裝的黑色瓶子。緊接着,研究人員讓過着群居生活的小牛和過着獨居生活的小牛去找牛奶,兩組牛花了差不多的時間找到白色瓶子內的牛奶。

過群居生活的牛 適應力更高

然而,當研究人員把牛奶從白色瓶子移到黑色瓶子中時,過着群居生活的牛比過獨居生活的牛還快找到牛奶,顯示過群居的牛心態更靈活,適應力也更高。

在研究人員設置的迷宮中,過着群居生活的牛比過着獨居生活的牛更快找到牛奶,顯示過着群居生活的牛心態更靈活,適應力也更高。( Anita Austvika/unsplash)

兩周不見  就會忘記對方

至於牛之間的友情能持續多久呢?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牛沒有常常跟牛友見面,其實只要大約兩周就會忘記對方,也不會再向對方表示友好之情,自然也不會產生正面的影響。這樣的發現對大型酪農場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每年大約會替農場內的乳牛重新分組4至12次。有鑑於沒朋友的牛會出現壓力徵狀,阻礙牛隻之間的友情似乎會加劇牠們的痛苦。

有名字的牛產乳量高

幸好,還有人可以當牛的朋友,人牛之間的友情也會影響牛隻的產乳量和滿意度。2009年,在一份訪問超過500位英國酪農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有被人取名的牛產乳量比沒有名字的牛多超過 258公升。

【本文獲「地球圖輯隊」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