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習近平訪印度選址 如何成為武漢會2.0?
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將於周五 (11日) 展開。應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0月11日至10月13日赴印度出席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及後他會轉到尼泊爾進行國事訪問。
今次習近平將會到訪的金奈(Chennai)及約50公里外的沿海城鎮馬馬拉普拉姆(Mamallapuram),也如去年雙方首次非正式會晤的地點武漢般,展示是主辦方的經濟復實力的場所,馬馬拉普拉姆是印方展示自身「軟實力」的理想選址,而金奈近年的經濟增長位置全球前列水平。
「南亞底特律」莫水礙經濟增長
金奈是印度東南部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的首府,自從公元一世紀以來,這個地區就是重要的行政、軍事和經濟中心。該市擁有人口約1000萬,貢獻整個邦GDP約四成。這個面向孟加拉灣的沿海都市發展迅速,其經濟增長率位居世界前列,數十間資產達10億美元以上的企業設於當地,不少國內大型銀行也在這裏營業,算得上是區內的金融中心。
目前,這裏的資訊科技業、醫療與製造業發展蓬勃,發展前景光明。金奈還是印度主要的汽車工業基地,汽車出口佔全印汽車出口量的六成,因此有「南亞底特律」之稱。
金奈也是印度的文化中心,當地以南印度古典音樂和婆羅多舞蹈聞名,每年舉辦多項大型的藝術文化活動,而且還是泰米爾語電影業的據點。然而,當地因缺乏有效規劃、過度開發,以致今年出現自然水源逐漸枯竭的困境。缺水問題影響各行各業的運作,例如生產排程被打亂、營運成本上漲、因供水問題而不敢貿然擴展業務等。部份公司甚至要求員工留在家中辦公。
金奈缺水不但成為印度實現快速增長的絆腳石,說明若支撐經濟增長的基建未能及時到位,經濟增長將不如預期。其實缺水問題並不局限于金奈,印度去年有報告指出,國家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水荒,佔供水四成的珍貴地下水資源正以不可持續的速度消耗。印度超過六億人口正面對嚴重缺水,預計到了2020年,包括金奈在內的21個城市將耗盡地下水。
沿海小鎮 展示中印歷史淵源
馬馬拉普拉姆不僅是個悠閒觀光小鎮,在歷史上與中國亦頗有淵源。在帕拉瓦王朝(Pallavas)時期,當地一直是個繁榮港口,這個王朝由公元275年至897年一直統治着印度南部地區,其建築聞名於世;當時的中國亦曾派遣使節到這裏。此外,作為該王朝與東南亞及斯里蘭卡各國往來的重要港口城市,這裡還曾挖掘出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的錢幣,可見與當時西方世界也有密切交流。
印度考古學家S Rajavelu向印媒表示:「在 (馬馬拉普拉姆所屬的) 泰米爾納德邦東岸發現的公元一、二世紀的青陶器,為我們提供了有關中國海上活動的線索。」他認為這些發現與及同一時期的中國古錢幣等其他考古證據,可以用來推斷該地區,包括馬馬拉普拉姆沿海地區和鄰近有「大學」之稱的甘吉布勒姆地區 (Kancheepuram),與中國有一定聯繫。
此外,泰米爾參淦(Sangam)時期 (約公元前六世紀至公元一世紀) 的古泰米爾文學作品中,也描述過一艘中國船隻在古代泰米爾納德邦東海岸停泊的情況。從中國的《漢書》,也可以找到中國與泰米爾國家的往來的記載。Rajavelu補充,甘吉布勒姆當年是個繁榮的佛教和求學的中心:「唐僧玄奘曾於公元七世紀到訪過當地,並曾停留在馬馬拉普拉姆,才繼續尋求佛法的行程。」
複製武漢會面的「成功」?
今次會議信守了武漢峰會舉行更多同類會面的承諾,目的是確保雙方保持「高水平的戰略溝通」,並透過會議建立雙方間互信。回顧去年4月,那首次非正式首腦會議,相關安排算是十分破格,主因是首腦會晤普遍來說是比較莊重和嚴肅的。當時選址武漢而非北京,分析指是希望在這種相對輕鬆的工作氛圍中,兩位領導人可以自由的交流雙邊關係,尤其是一些棘手議題。在武漢會晤,可以掃除正式會晤的拘束,避免形式化,另一方面也減輕兩國內部的政治壓力。
印度今次的選址安排同樣反映了類似的心思,欲再複製武漢會面的成功元素。然而,在首次會面的一年半後,中印關係實質上未有太大變化,邊界爭議依然值得關注。印方此前想要和中國在阿富汗的經濟合作項目亦沒有達成。
另一方面,兩國的發展自上次會面後同樣亦起了不少變化。印度在今年雖然和美國、俄羅斯和日本關係都逐漸加強,從經濟以至軍事合作都越趨緊密,但喀什米爾的緊張局勢,以至金奈旱情都令新德里頭痛不已。而中方如今也不再如去年初處於強勢的發展勢頭,受到中美貿易戰、一帶一路倡議遭遇挫折,以至香港近期發生的風波等問題困擾。
隨着兩國各自的問題和困難,加上印方對會面選址的悉心安排,或許說明雙方透過「非正式會晤」的交流和合作的意願應較上次更有誠意,也將較令外界期待。畢竟,今次選址的地點曾是帕拉瓦王朝的重鎮。
印度外交官員M. K. Narayanan在《印度報》(The Hindu)撰文指出,早於公元八世紀初,唐代中國曾經和帕拉瓦國王訂立安全條約,尋求對方協助對抗吐蕃,當時吐蕃對中國構成威脅的強大力量。這也許是印度想釋出一絲微妙暗示,意味着中印共同發展和維持關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