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五】「金主」紛遠去 美國學府成貿易戰「苦主」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近年的中美貿易戰,除了直接導致兩國之間的經濟磨擦之外,教育產業也成為炮灰,像內地留學生一樣,美國高等學府亦成為了中美博弈的「先頭卒」。(此為【中國留學生】系列專題之五)

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數字顯示,過去多年以來,美國是內地學生的留學首選目的地。這批學生的學費、生活費,對當地經濟帶來推動力,源源不絕、數量龐大的內地留學生提供了可觀的收入。

百年學府 化身搖錢樹美國百年學府眾多,教育質素和研究環境都是世界一流,自然吸引中國的莘莘學子。不過,美國高等學府的學費並不便宜,以公立院校的標準計算,海外學生若想修畢學士學位課程,平均每年學費為 26,290美元(約20.6萬港元),私立院校學費達35,830美元(約28.1萬港元),碩士、博士學位的學費則更高。對於倚重商業盈利的辦學機構來說,每年數以十萬計的內地留學生,對美國教育產業「貢獻」良多。

美國百年學府舉世聞名,吸引不少國內尖子赴美升讀。圖為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Getty Images)

雖然美國大學的學費普遍偏高,但也無阻中國家庭的憧憬,他們嚮往美國大學的課堂及學術研究氣氛。加上美國大學的牌面,確實能為履歷加分,也可協助留學生構建舊生關係網絡。因此,美國學府的地位,對於內地學生來說是難以取締的。內地學生赴美升學形成了「雙贏」的局面:內地學生獲得頂尖教育,為履歷鍍金;美國大學則能在賬面上鍍金,一舉兩得。

美國政府去年開始,針對中國留學生收緊簽證安排。「留學生牌」遂成為華府的貿易戰籌碼。(Getty Images)

收緊簽證 防學生間諜

內地留學生的數目趨增,近年更成為美國政壇及輿論針對的對象。中美之間的「教育角力」,其實已經明刀明槍。美國政府去年開始,針對就讀航運、機械工程等專業的中國研究生,由過往批出五年期的簽證,變為一年期簽證。

美國國務院在6月公布,即時對在美內地留學生加強簽證審查。華府認為,北京當局企圖利用居美的內地留學生作間諜,盜竊美國的知識產權、高科技技術。有指美國情報機關已向各大院校發出警告,「有理由相信」中方已經在大學安插間諜,以學生或研究學者之名,秘密向中方提供情報。

對於華府來說,一些涉及高階科研技術的專業,譬如先進製造技術,中方人員或以學術交流為由,竊取相關技術知識產權。整場貿易戰之中,美國對中國的指控之一,就是有關竊取知識產權。所以,負責科研的各大院校,相當關注內地留學生的背景。

中國留學生:自1978年開始,合計365萬中國內地留學生選擇回國發展。(VCG)

美學術界聯署 反對華府「種族歸納」

美國近20個學術團體於8月發表聲明,譴責美國政府針對中國學生及學者「種族歸納」(racial profiling)。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哥倫比亞大學校長Lee C. Bollinger本月就表明,雖然美國聯邦調查局鼓勵大學設立監視渠道,特別是針對華人學生及訪問學者,但「哥倫比亞大學不會這樣做」。

現時於德州生活的留學生Hong分享了一個親身經歷:一位來自中國的訪問學者曾向他透露,他過去在中國曾經是一位黨校老師。「他叫我別(把他的身份)說出去,因為怕被排擠,或者被校方趕回去(中國)。」

這反映了美國大學對於中國學者及留學生的警戒性甚高,雖然未可證明有任何實質針對中國學生的行動,但在貿易戰氛圍下,無論是院校或學生,皆人人自危。

基於華府政策關係,中國學生到美國讀書的門檻似乎越來越高。(VCG)

中方反彈 礙升學意欲

在中方的角度而言,也不是無法反抗的。畢竟,三十餘萬內地留學生絕非小數目。對於美國院校而言,更是可觀的收入來源。學府機構辦學之餘,也要以經營生意的角度來衡量收入。因此,內地留學生名正言順是美國各大學的「客戶」。

美國收緊向內地留學生批出的簽證數目,整體環境愈發政治化,中國國內對「留學美國」的熱情亦受損。《環球時報》於5月14日發表社評《留學是挺好的求學路,但非唯一》,內容主要針對美國,嘗試解釋赴美留學的弊端,除了指出留學美國的費用高昂,當中也不乏帶有國族主義的論述,包括指出赴美升學造成中國人才的流失、教育投入的損失、不必要的「外流留學資金」等。或許這類評述難免民粹,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回應着內地數十萬家庭的真實憂慮。

(香港01製圖)

中國教育部在6月初對美國發布了留學預警,指赴美留學人員近來簽證受限,呼籲本國學生和訪問學者在前往美國前,需要加強風險評估和防範意識。中國教育部的表態,提醒國民前往美國時應小心政治風險,或者會進一步減低中國家庭送子女到美國留讀大學的意欲。

同時,中國政府在教育規劃方面亦有長遠計劃。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在2016年發表的報告,指中國教育產業正踏入黃金時代。七所內地大學已擠身全球200強,中國高等學府水平日漸提升,愈來愈貼近甚至超越一眾海外名校,中國大企業亦更願意向內地頂尖大學物色人才。

中國留學生:2017-18學年,有超過36萬名中國學生留學美國大學。(VCG)

當然,留學對於絕大部份中國家庭而言,仍有吸引力,除了歐美大學較優質的教育等因素外,困擾着內地一線城市眾多家庭的學籍問題、子女面臨的高考壓力,以及父母希望下一代能走出國門增長見聞等,都是內地學生遠赴海外的成因。

美式教育 碰撞中式思維中國與美國在教育範疇上的角力,不只限於經濟利益,價值觀的碰撞更值得關注。內地留學生群體數目龐大,形成了一個具影響力的學生力量,而這種外來力量,或會對傳統美國學府的辦學理念、學術氛圍造成衝擊。

國內一眾大學的教學及科研水平愈來愈高,能否吸引尖子們留國進修?(VCG)

中美兩地教育知識及文化基礎不同,以致彼此間的文化差別及政治立場難以調和。譬如近幾個月來,香港修訂《逃犯條例》在歐美校園引發連串爭議,內地留學生與香港留學生、歐美學生就着解讀民主和自由概念,已經出現分歧,反映出中國與歐美價值觀的不同。如此大規模的內地留學生群體,儼然是校園內自成一派的輿論陣地。

那麼,美國學府在這方面又能否真正做到海納百川,和而不同?

因應貿易戰持續升溫,報讀美國院校的內地學生數目連續兩年下跌。不少擬前往美國的內地學生紛紛卻步,轉而選擇到英國、加拿大等地升學。

近幾個月來,香港修訂《逃犯條例》在歐美校園引發連串爭議,內地留學生與香港留學生、歐美學生就着解讀民主和自由概念,已經出現分歧,反映出中國與歐美價值觀的不同。(Getty Images)

內地學生向《環球時報》表示,父母擔心美國政府會指控來自中國的學生是間諜,把學生送到監獄,因而制止他到美國留學,也有學生表示,「美國已不再歡迎他們」。

英國《泰晤士報》上月中曾引述官方數據報道,今年秋季有約7,700名內地留學生赴英,人數創歷年新高。現時,英國是內地學生的第二大留學目的地。在2017至18學年,英國全國共有106,530名內地留學生,為當地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

英國的學術環境、大學的知名度不比美國遜色,具備良好的師資、人際網絡。英方簽發更多內地留學生的簽證,藉此促進教育產業,對於正煩惱着脫歐後經濟結構如何轉型的英國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

這一兩年,英國的學府受到內地留學生青睞,有力取代美國學府,成為內地學生的最熱門留學目的地。(Getty Images)

內地生減少 美院校收生更多元化

海外升學專家Marguerite Dennis指出,過去十年報讀美國院校的國際學生之中,內地學生佔93%。赴美內地留學生減少,對美國大學而言未必完全是壞事,因大學需要做好準備,改變海外收生架構,讓收生變得更多元化。

後記:圍爐取暖或放開胸懷?這次專題,我們訪問了幾位在美國的內地留學生及「海歸」。對於美式生活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衝撞,有些人慢慢適應過來,也有些人抵受不了,覺得「美」夢不如所想。在內地生活的年輕人鮮有機會接觸外國人,「種族」這個詞對於不少人來說,只是出現在外國新聞的概念。在單一種族社會成長的內地學生,來到美國之後或許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亞裔、中國人身份帶來的種種「煩惱」,從而重新審視自我。有些人試着融入外國人圈子,儘管覺得困難重重;亦有些人找到舒適圈—活在「小中國」社群。因內地留學生圈子太大,幾乎不需跟主流社會交流也可無障礙地生活。甚至有受訪者提到,修讀的碩士班「幾乎都是中國人」。這些現象有利有弊,一方面內地學生可互相支持、幫助,另一方面卻限制了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毋忘初衷的是,學子離鄉別井是為了拓闊眼界,把自己變得更好,抱着開放的思想和心態,得着總會更多。

上文節錄自第17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9日),原題為《中國「金主」紛遠去 美國學府成「苦主」》。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