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革命.二】槍聲一響改寫了公民抗命 五年後何去何從?
自2013年11月尾開始的親歐盟示威運動(Euromaidan),示威者在基輔市中心的獨立廣場持續佔領三個月。不過,在運動末段的「血色二月」,示威者與警察的衝突已不限於間中埋身肉搏的對峙,已是子彈與血肉的橫飛……(此為【烏克蘭革命】系列專題之二)
實彈鎮壓 誰是開槍的人?
「在2月20日的早上,很多示威者都被狙擊手射擊……在這三天,有超過100人被殺害。」 Mykhailo形容,亞努科維奇下台前的三天是整場親歐盟革命最血腥的日子。人權組織其後發布的調查報告指出,93天的烏克蘭民主運動,一共造成125人死亡,65人失蹤,1,890人受傷,絕大部份死者是在這場大規模狙擊行動中被殺。
2月21日,因為狙擊事件激起基輔民眾憤怒,數以十萬計的示威者在獨立廣場向總統府發出最後通牒,他們更達成共識,宣布若亞努科維奇拒絕在翌日早上10時前下台,他們將會以武力衝擊政府。結果日出之前,亞努科維奇離開基輔,逃至俄羅斯尋求庇護。兩天後,他被臨時政府通緝,翌年因涉貪及挪用公共財產而遭國際刑警組織發出「紅色通緝令」。
歷時三個月的烏克蘭示威運動,出現太多令世人震驚的現象:總統固執戀權,警力遭到濫用,民情遭到煽動,社會公約數在各方因素下消失殆盡,烏克蘭在官民對立和大國博弈中被拉扯得四分五裂。即使亞努科維奇倉皇流亡,烏克蘭臨時政府提前於5月舉行大選,親歐派富商波羅申科(Petro Poroshenko)接任成為新一任總統,烏克蘭卻早種下內亂種子。
曾為俄羅斯屬地、而且絕大多數為俄裔人口的克里米亞(Crimea),在俄羅斯的默許下於2014年3月中舉行獨立公投,同意脫離烏克蘭,而俄羅斯總統普京大筆一揮,俄軍立刻揮師,令克里米亞半島自此劃入俄羅斯聯邦。
隨後數年,波羅申科治下的烏克蘭並不平靜。在地緣政治上,烏克蘭東部跟克里米亞有所相似,俄裔人口多,政治立場也偏向親俄疏歐,並不承認那場反政府革命,跟基輔所處的西部截然不同。在克里米亞事件之後,親俄武裝分子與政府軍在東部頓巴斯(Donbass)地區接壤俄羅斯邊境爆發內戰,頓巴斯戰爭至今仍未平息,持續的武裝對峙讓烏克蘭國內的分離主義加劇。加上*馬航MH17客機被擊落事件、*異見記者巴布臣科(Arkady Babchenko)「詐死」案等,烏克蘭新政府與俄羅斯的關係勢成水火。
馬航MH17空難事件: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alaysia Airlines)編號MH17客機2014年7月17日在烏克蘭東部上空被導彈擊落,全機298人罹難,俄製導彈被指用於襲擊。直至今年6月,由荷蘭領導的國際聯合調查小組發表調查報告,指控3名俄羅斯公民及1名烏克蘭人在背後策劃事件。
巴布臣科事件:2018年5月29日,烏克蘭警方高調公布,俄羅斯記者巴布臣科在當地遭俄政府派人殺害,豈料巴布臣科於翌日在記者會上突然現身。烏克蘭國防部聲稱,此舉是烏方與巴布臣科的計策,希望藉此揪出暗殺行動的幕後黑手。克里姆林宮狠批這是烏方針對俄方的挑釁行為,而烏克蘭製造「假新聞」查案的手法也備受爭議。事件進一步突顯波羅申科時期烏俄之間劍拔弩張的關係。
東西分裂 未竟的「自由之戰」
波羅申科在2014年至2019年執政期間,始終未能帶領烏克蘭走出2014年流血革命的陰霾,亦因為受制於俄羅斯,國內經濟遲遲未有復蘇迹象,民主革命的核心訴求—入歐,亦沒見重大進展。喜劇演員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在今年的總統大選中輕易擊敗波羅申科與政壇老手季莫申科,成為新一任烏克蘭總統。他主張親歐盟的外交路線,並承諾盡快結束東部內戰。
首都基輔的廣場革命雖曲終人散,但當初抗爭群眾對一個「美好的烏克蘭」的期待依然未竟,經濟停滯、物業市場低迷卻成了烏克蘭人擔憂的現狀。新總統澤連斯基的崛起,夾雜了民眾對國家的憤恨與無奈。
新政府治理下的前路會否光明,這已經不是烏克蘭民眾所思索的問題─舊路已然回不去,前路未知,或許反而是當下最好的試煉。
上文節錄自第17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12日)《凜冬烈火過後 烏克蘭人未竟之夢》。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