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學中文】瞄準中非經濟交流增加 非洲年輕人愛「煲冬瓜」
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一個課堂上,十多名小學生正在不停重複背誦:「bo-po-mo-fo……」。他們正在學習距離國家近8,000 公里、擁有逾十億母語人口的中國的官方語言 ─ 普通話。13 歲的學生Lucia 表示:「中文是一門有趣的語言,當我去到別的國家,我希望能夠教授中文及擔任翻譯。」和她同班的都是7 至13 歲的學童,他們都是一群有興趣學習中文的孩子。這股學習普通話的熱潮,近年在整個非洲大陸蔓延,這除了反映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愈發重要外,也因為中國在這個地區的參與度顯著提升,令當地人開始感受到學習中文的重要性。
位於內羅畢以北的Ruiru Fairview小學,校長James解釋,將普通話納入學習課程,因為國家相信學習一門亞洲語言會為學生增強競爭優勢。他表示:「現時,真正能夠進入這個國家,並和政府合作做事的就是中國人。例如錫卡超級公路(Thika Superhighway)由中國人建造,所以我們需要翻譯人員。當我們的孩子一直學習中文,他們將更適應就業市場。」
在內羅畢,有意報讀中文課程的人,多是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尋找工作的商務人員和畢業生。由於前往非洲投資和工作的中國人大多不會說英語,故此懂得普通話的非洲人格外吃香。
Faith Wanjiku Mworia多年前愛上中國語言和文化,其後在肯尼亞開設中國文化機構,開辦中文課程。她曾在中國留學一年,普通話相當流利。她說:「現在是肯尼亞人學習中文的合適時機。政府正與中國人合作在國內投資基礎設施。這些工程有助國家推動經濟發展,而且中資公司也需要不少當地員工。根據政府規定,九成僱員必須是肯尼亞人。」
2011 年開設教學中心時,Mworia 只有五名學生,時至今日,她已擁有過百名學生。班上的學生也很用心練習拼音和詞彙,她更會在課堂上彈奏中國兒歌,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
國民懂普通話 國家受益匪淺
肯尼亞的學校將於2020 年把普通話列入教學課程,與法語、德語及阿拉伯語同為選修科目。當地不少學生表示,選擇修讀普通話,除了因為課程有趣外,也很想到中國旅遊和做生意。肯尼亞課程開發研究所首席執行官Julius Jwan 說:「中國在世界經濟的地位愈來愈重要,如果肯尼亞人懂得普通話,那麼肯尼亞必將受益。」
肯尼亞並非推動青少年學習普通話的唯一非洲國家。2015 年,南非政府為幫助學生應對環球經濟,宣布將普通話納入學校的課程。2016年4月,南非基礎教育部長Angie Motshekga訂下目標,用五年時間讓500間學校提供普通話課程。至2017 年,南非已有53 間學校提供普通話課程。
其他非洲國家也相繼效法,把普通話列入學校課程。烏干達部份學校更於今年1月將普通話納入中學必修課程,津巴布韋和坦桑尼亞亦有類似安排。今天,中國在非洲地區開設文化中心的數量排名第二,僅次於法國。
不過,南非的決定很快被外界質疑,為何不是優先提升國家其他眾多本土語言的能力。他們質疑當局真正目的是取悅中國這個最大經貿夥伴,西方更指控為「新殖民主義」。肯尼亞全國教師聯盟(KNUT)主席Wycliffe Omucheyi 認為,學生應該學習本土語言,而不是普通話。
1. 喀麥隆男生Meli Tchioffo Peguy ─ 學習以德報德Peguy 在哥哥鼓勵下,2011 年開始學習中文。他坦言,學習中文之前,對中國文化所知甚少。四年多前,他獲得獎學金到浙江師範大學留學。對他來說,中文是一門奇妙的語言。「我最喜歡《論語》,它體現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他從中國傳統文化和哲理中,學會待人處世。孔子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亦深深影響着他。Peguy 表示,很多來中國學習中文的非洲人,回國後都找到不錯的工作,例如做中文教師、加入中資企業或投身國際組織。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委員會(Unicef)數據,南非每年為學童投放17% 國家預算,但這不足以彌補種族隔離情況。每年有數以千計中學生輟學,黑人地區及郊區學校的基礎設施匱乏,接近4,000間學校仍舊使用旱廁。故現階段投放資源教授普通話,難免令人質疑。
目前,非洲主要透過孔子學院推廣普通話,它的角色有點像英國文化協會、法國文化協會及歌德學院。2005 年,孔子學院在內羅畢大學開設非洲第一個據點,此後逐漸擴展到整個非洲大陸合共48 個中心。該機構是由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管理,中國政府和當地大學提供部份資助。例如南非開普敦大學的孔子學院會派遣普通話教師到當地學校授課。
2. 尼日利亞女生Nwankwo Ijeoma ─ 十歲初學漢語Ijeoma 在十歲那年於居住的社區認識了人生第一個中國朋友,並學會一些基本漢語詞彙。自始,普通話在她心中留下了重要位置。她希望終有一天,能真正學懂中文。中學畢業後,她和媽媽前往孔子學院上課。她很用心學習,背誦漢語拼音,練習寫漢字。由於成績優異,她獲得孔子學院的獎學金,於2016 年前往吉林大學學習漢語。Ijeoma 希望學成回國後,可以成為一名漢語教師。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中非關係研究員Illaria Carrozza 分析,非洲各國政府引入普通話課程,並視作對未來的投資,希望年輕人將來到中國發展,又或在非洲經營的中國公司找到工作。南非羅德斯大學(Rhodes University)非洲語言研究教授Russell Kaschula認為,雖然不少國家對中國心存憂慮,部份美國大學更索性關閉孔子學院。但若非洲人抗拒學習中文便「太幼稚」,因為中國是很多非洲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他直言:「這和非洲人在十九世紀學習英語、法語和葡萄牙語一樣重要。」不過,當時是出於殖民因素。
3. 贊比亞男生Aquila Ng'onga ─ 從未如此投入Ng'onga 本在贊比亞讀大學,得知有機會前往中國浙江農林大學讀書便毅然退學,於2015 年赴華。起初,他因語言障礙面對不少問題,幸得翻譯程式軟件幫助,加上漸漸跟上中文課進度,很快便能與中國人交流,「我對學習從未如此熱情和投入。」他認為,中國在世界經濟中佔主導地位,他亦很欣賞中國人民的勤勞刻苦。在學校行政部門和朋友協助下,他們成立了首個由經濟學專業學生組成的國際學生會,更在一場經濟辯論賽打敗浙江科技學院。
上文節錄自第170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8日)《中非交流下的外語新勢力 非洲年輕人愛「煲冬瓜」》。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