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上環遊世界」  現代旅遊還需要用腳走嗎?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古時的人對待旅行的態度相當嚴謹。由於交通不便及沿途很多未知數,「旅行」基本上是「歷險」的代名詞─探索未知之境。(此為《旅遊書》專題報道之六)

古人出門遠行可能有宏大的目的,譬如朝聖、傳教、開拓貿易路線等。他們手上可能只有一本由前人撰寫的路向指引,甚至沒有一份完整可靠的地圖,加上交通網絡匱乏,想要完成旅程,可能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十三世紀,馬可波羅只有道聽途說,才能從波斯等中亞商人的口中得悉前往遠東的路徑。走過不少冤枉路,攀過無數不知名山脈,方能與父親和叔叔一起踏足中國,最後透過口述旅行經歷,助歐洲人洞悉東方的乾坤虛實。

13世紀,來自威尼斯的商人、冒險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

手機定位 旅人不再迷途

現在我們手持智能手機,加上全球定位、實時地圖等輔助導航工具,未到目的地,都可以預先在網絡了解附近的街景。地圖App的準確度頗高,而且可以掌握實時路況,我們幾乎毫無難度到達目的地。

如果在旅程中不再迷途,抵步前已經規劃好路線,那我們會否錯過很多未知的風光呢?當我們的旅行變得如此方便,又能否藉此真正地親密接觸這個世界?如果智能手機令我們與當地人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機會減少,縱使旅途順暢,不再迷路,也未必是最幸福的。

盲從KOL 失卻探索樂趣

近年旅遊應用程式興起,互聯網經濟與現代旅遊的共生關係變得密不可分。糅合共享經濟、物聯網、大數據、用戶個人體驗等創科概念的旅遊應用程式,為遊客解決不少煩惱。遊客可透過TripAdvisor、Airbnb、Uber、Skyscanner,預訂酒店、機票、火車票、叫車服務。一機在手,包攬一切旅遊事務,也令旅途變得更暢順,但「冒險」的元素少了,驚喜與滿足感也可能減少。

Airbnb的出現,顛覆了遊客對住宿的想像。(Getty Images)

近年全球湧現的「旅遊KOL」(Key Opinion Leader,網紅)或Vlogger(影片博客),向大眾推介旅遊景點,以致大批遊客聚集在特定旅遊熱點,失去探索城市其他獨特而又鮮為人知角落的機會。

再者,KOL的「必玩」推介,儼如讓某一處地方聲名大噪的法術。但再想深一層,這個地方真是「必玩」嗎?各人的口味不盡相同,誰知哪間餐廳才是「必食」,哪個景點定要「打卡」,哪個熱點「沒去一定會後悔」?這是二十一世紀由互聯網經濟引申的「過度旅遊」迷思。

足不出戶 VR助神遊世界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愈趨普遍,它可以利用電腦類比出一個疑幻似真的虛擬世界,讓使用者彷彿置身在真實場景。該技術現已漸為普羅大眾接受,不少人提倡虛擬實境「旅行」,又稱「室內旅行」。電腦可建構一個像真度及現場感極高的場景,若你想到美國紐約看一看自由女神像,只要戴上VR眼鏡,待在房間即可看到,反正到了現場,你也不會爬得上去。

隨着科技進步,在未來是否足不出戶便能造訪世界各大旅遊景點?(Getty Images)

除了VR技術,還有人工智能、360度全方位超高清攝錄機,通通可以用來豐富我們的「虛擬旅行」經歷。有些論述提出以超像真科技,取代真實旅行。假以時日,我們是否待在家中,便可「周遊列國」,無牽無掛,行遍全世界?這既能節省旅費,又可免卻一切路途中的未知危險。

一樣米養百樣人,旅行形式有很多種,互聯網與智能手機普及,以至網紅經濟興起,都開拓了旅行的不同可能性。不論是三日兩夜的大阪「掃貨」團、半年的中亞深度遊、一年的澳洲工作假期之旅,又或是即日來回的台灣「快閃」遊……

只要旅行者能在當中享受屬於自己的快樂,自認無愧於這趟行旅時光─這就是最真實、最率性的旅行意義了。

上文節錄自第16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日)《虛擬實境技術 改寫旅遊體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