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vision】英國近年成績低迷 全是投票制度的錯?

撰文:張子傑 梁迪生
出版:更新:

第64屆歐洲歌唱大賽(Eurovision)周三(15日)於以色列特拉維夫(Tel Aviv)上演,周六(18日)舉行決賽,提起這個歷史悠久的賽事,大家可能記得奧地利鬍鬚「美女」武斯特(Conchita Wurst)在2014年比賽上的一鳴驚人表現,令他成為當屆贏家。
而身為音樂大國的英國雖然多次稱霸,但踏入2000年代成績可謂慘不忍睹,雖然有兩屆躋身五強,其餘時間卻於下游徘徊,在2003年更以零分成為「包尾大幡」!到底這種慘況原因何在?或者與投票制度有關……

▲究竟歐洲歌唱比賽有什麼歷史,過往又出過什麼國際巨星?請即點擊片段▲

「同聲同氣」的投票制度

歐洲歌唱大賽曾經是瑞典國寶級組合ABBA、樂壇天后莎蓮迪安(Céline Dion)、Secret Garden等成名之地,但由這個比賽成名的英國歌手差不多完全欠奉(如Cliff Richard和Blue都是成名後參賽),大家根本不會認為披頭四(Beatles)、大衛寶兒(David Bowie)、The Who、艾頓莊(Elton John)、Eric Clapton、甚至是近年的One Direction或Ed Sheeran現身賽場,當地人認為參賽就等於將自己的事業毀於一旦。

英國人的憂慮不無道理,比賽的評分主要由專家和參賽國的觀眾兩部分組成,即使大會規定不可以把票投給本國代表,不過「同姓三分親」的投票現象就非常普遍。簡單而言,北歐國家互投、前華沙公約國家如波蘭和俄羅斯互投、同一語系的國家亦會互相「關照」;以英國為例,通常每屆賽事都會獲愛爾蘭大量支持,反之亦然。

歐洲有不少聲音認為這個投票制度反映了歌手的表現只是其次,各國的政治取態才是重點。例如有領土爭議的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互給負評,同樣地,因克里米亞問題而關係緊張的俄羅斯和烏克蘭亦有代表被禁止參加或退出。

樂壇天后莎蓮迪安(Céline Dion)曾於1988年代表瑞士出戰歐洲歌唱大賽,結果以一分之差力壓英國的Scott Fitzgerald奪冠,為她遇向國際巨星之路踏出重要一步。(Getty Images)

政治大於一切?

英國在2003年成為「零分狀元」,很大程度上都是受政治影響。英國當年被指不顧歐洲盟友反對,與美國一同派兵攻打伊拉克,結果代表英國參加歐洲歌唱大賽的組合Jemini就成為一眾評判和觀眾的「懲罰」對象。正如剛才提到,同聲同氣的國家通常會互相「鬆章」,但英國卻在該屆得不到愛爾蘭或馬耳他的支持。因此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比賽評述員沃甘(Terry Wogan)當時直言,這是英國在伊拉克戰爭後遭到反彈。

英國並非首次被「票償」,在2017年的比賽同樣發生。當時正值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宣布啟動脫歐程序後不久,英國代表Lucie Jones雖然獲評判給予99分,排名一度升至第8位,但在觀眾評分部分卻由四個國家取得合共12分,最終排行15,更有英國人要求借脫歐這個機會,順道退出賽事。

踏入2000年後,英國在歐洲歌唱大賽的成績可謂非常差劣,除了Jessica Garlick於2002年奪得季軍外,其他同鄉多數在榜下游徘徊。(Getty Images)

脫歐=告別賽事?

兩年時間過去,英國國會仍未通過脫歐協議,脫歐期限亦一拖再拖。假如英國最終與歐盟分道揚鑣,不少歐洲歌唱大賽的支持者擔心英國會否因此無法參賽。

大家如果有留意最近數屆賽事,或會發現本身屬大洋洲的澳洲有份參賽,事實上澳洲早在1980年代已經有轉播賽事,加上當地不少人有歐洲背景,因而大受歡迎。主辦賽事的歐洲廣播聯盟 (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EBU)於2015年邀請澳洲參賽,作為慶祝賽事舉辦60周年活動之一。

大會本來視這次安排為「只此一次」,但澳洲至今已成賽事常客,並至少參加至2023年。除了澳洲,非洲國家摩洛哥亦於1980年參賽,不過因為成績欠佳而被國王哈辛二世(King Hassan II)下封殺令,至今都沒有再參加。

英國女歌手Lucie Jones出戰2017年歐洲歌唱大賽,當時正值國家開始脫歐,因此她比賽時雖獲評判給予高分,但就成為其他國家觀眾的「票償」對象。這亦暗示了政治觀感影響投票取向。(Getty Images)

說回英國的問題,既然澳洲和摩洛哥都可以參加,這意味脫歐後的英國一樣可以繼續成為參賽國。事實上,EBU並非歐盟組織,而且BBC是EBU會員,只要BBC一日不退會,英國仍可以穩奪出賽資格。

順帶一提,BBC是EBU其中一間最大的資助機構,因此與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組成「五大國」,每屆賽事都可與主辦國率先晉身決賽圈。但英國要扭轉近年頹勢,或是一眾當地音樂人費煞思量的問題。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