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回潮】冷戰結束30年後 左翼火苗在美國點燃
時間回到上月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國情咨文》演講中,針對正陷入政經危機的委內瑞拉借題發揮:「對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的新呼聲感到震驚」,他特別重申:「美國將永遠不會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眾所周知,美國不但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更是資本主義陣營的龍頭,一個世紀以來,「反共」一詞在主流社會深入民間,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更「聞共色變」,連當時作為荷里活演員、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列根及其第二任夫人南茜也差點被捲入其中,成為「荷里活黑名單」上一員。自此,美國社會視「社會主義」為洪水猛獸。(此為《美國社會主義》專題系列之一)
何以特朗普又在《國情咨文》中此地無銀地提到「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於此,他在近期的多次公開講話中也特別提醒「社會主義興起」,這除了他的政治考量外,其實,觀察美國近年政壇選舉,尤其是去年的中期選舉,多位政綱含社會主義色彩的政壇新丁擊敗經驗豐富的政壇老將,反映出特朗普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
在象徵分隔崇尚自由的資本主義和追求平等的社會主義的柏林圍牆被推倒近三十年的今日,在歷史的鐘擺下,一股主張平等公正、重視社會福利的社會主義火苗開始冒出。
去年11月舉行的中期選舉期間,出現了不少打着鮮明左翼旗幟的政治人物,譬如新科紐約州聯邦眾議員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美國媒體簡稱為AOC或中文簡稱奧卡西奧)和民主黨左翼明星、德州前眾議員歐洛克(Beto O’Rourke),二人皆抱持激進左翼的政治立場,受到廣大民眾歡迎,成為政壇上炙手可熱的新星,讓美國政局引起一陣「左傾」爭論。
再是已然漸漸開始的2020年總統大選初選,多位先後宣布競逐的民主黨人,提出的政綱皆認同一些左翼理念,以應對現時部分民眾的訴求:他們開始厭倦保守右翼信奉的市場自我調節機制,以及它所帶來的貧富差距和經濟不平等現象。譬如針對纏繞美國多年的醫療保險問題,特朗普政府及共和黨保守派首先廢除了前朝的「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俗稱「奧巴馬醫保」),再致力於阻撓民主黨人提出的「全民醫保方案」(Medicare for All)的落實,令中下階層要重新背負沉重的醫療開支負擔,生活更形捉襟見肘。
然而,民主黨目前15名總統參選人之中,至少有10人某程度上贊成「全民醫保方案」。左翼政治人物提倡的平等公義理念,自然不難得到中下階層支持。
更重要的是,支持左翼理念的很多都是出生在冷戰之後的年輕人。他們沒有太多意識形態上的包袱,不論是「左」是「右」,他們追求的就是平等正義、穩定富足的社會。
無論是政治人物,或是普通民眾,他們基於對這兩年特朗普「極右」政策的反彈,會否同時反映着,左翼思潮正在乘虛回流?沒經歷過意識形態鬥爭的「後冷戰青年」,是否成為這波左翼浪潮的忠實支持者,繼而影響未來的美國政治格局?
歷史的鐘擺向左傾
早在上世紀,共產革命席捲全球之時,社會主義在美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
歐美國家享受了一段長時期的工業革命成果,至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一場*經濟大蕭條讓北美及歐洲重新思考資本市場與勞工的定位。在經濟上主張自由放任的古典自由主義(Classical liberalism)思潮影響下,無疑造成資本膨脹和增值,同時意味着社會出現財富壟斷和勞動階層受壓迫的不公義現象。這場大蕭條及其前後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很多知識份子對自由市場調節機制失去信心,一連串推動均富理念的社會主義、蘇式社會主義運動遂興起,左翼思潮如日方中,最終形成冷戰時期的兩大意識形態陣營。
經濟大蕭條:1929年尾,華爾街股災爆發,並隨即席捲全世界奉行資本主義的國家。經濟大蕭條重創美國工商業,整個股市在當年一度蒸發了29%,而政府應對無策,全國失業率最高達至25%。經濟大蕭條削弱了不少人對資本市場和各國政府的信心,並埋下了數年以後部分歐洲極權統治盛行的伏線。
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老大哥,美國需要緊遵自由市場自我調節的理念,在美蘇爭雄的大時代裏,帶頭「反左」,竭力維護自由世界主張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社會均富」等左翼理念在美國政壇上,一直帶有負面、否定的意味。雖然在六十年代的反戰思潮全盛期,美國社會上反霸權、追求社會公義的烏托邦平等思潮成為當時年輕人的共同價值,但與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左傾」有所區別。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蘇聯式社會主義開始出現生產停滯、通貨膨脹等經濟危機,主張擴大開放市場管制、加強私有化、削減社福開支等的新自由主義漸漸成為美國主流。隨着冷戰在列根時代進入對峙的最高峰,受美蘇對壘的意識形態影響,*新自由主義在經濟上全面上台,建構了偏精英化和保守的政治觀點。主張降低所得稅及企業利得稅、減少政府開銷、緊縮貨幣供應,雖然擴闊了貧富階級差距,這些刺激經濟的政策產生的效果,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國民所得,美國在八十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增長,也成就了「列根經濟學」。
新自由主義:美國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在八十年代主導西方世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方向,反對政府對國內市場及商業行為的過度管制,提倡放任市場和縮減公共開支的政策。
當蘇聯垮台,美國成為世界一極,更進一步加強了新自由主義在政治和經濟上的至尊地位。即使後來克林頓政府矢志走回中間路線,也只剩下微調政策的空間,更遑論左翼聲音得以主導美國主流政治舞台。
右翼保守派的回落
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事件引發全球金融海嘯,令西方世界對資本主義制度產生質疑。2011年起持續出現的「佔領華爾街運動」(Occupy Wall Street)亦揭示了民眾不滿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社會主義氛圍悄悄醞釀。
有說奧巴馬2008年當選總統,正是左翼思潮歷百年後回歸的表徵。奧巴馬時代的醫療改革、移民政策及對能源戰略的調整,被視為民主黨內進步自由派的聲音抬頭。當年11月初的總統大選結果,被主流媒體視作劃時代的民主勝利,社會輿論都將此浪漫化為自由主義的時代,美國自由派氣勢在當時也一時無兩。
不過,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狀況,奧巴馬能成為首位擁有非裔血統的美國總統,可說是受惠於美國的「身份政治」(gender politics),並不能視為現代社會主義之回潮。反之,美國國內的右翼保守勢力在奧巴馬時代持續膨脹。2009年初出現的現代茶黨運動,主張聯邦政府縮減公共開支、反對加稅等保守經濟政策,在全國吸引過百萬人參與示威行動。
到2011年,現代茶黨運動淪為部分極右份子抒發激進主張的渠道,並激化兩大意識形態陣營的矛盾。2011年的圖森槍擊事件,民主黨國會議員吉福茲(Gabrielle Giffords)遭槍擊受傷,更讓不少人注意到右翼保守勢力的激進化趨向,埋下日後左翼聲音反噬的伏線。
但反對派往往更易造勢,當白宮之主仍是民主黨人時,右翼保守勢力明顯在國內佔上風。2017年初,高呼「美國優先」經濟民族主義、立場保守的特朗普上台,其實就是代表着右翼勢力在美國仍取得足夠比例的民眾認可。但隨着特朗普執政兩年來實施一系列右翼排外政策和措施,引起民眾對極右保守勢力的不安,鐘擺反彈的時候來臨。這從近年出現針對控槍、環保議題、移民問題、全民醫保等的示威浪潮可見一斑。
從奧卡西奧和歐洛克的崛起,到近期高調掛起「民主社會主義者」旗號的桑德斯(Bernie Sanders)捲土重來參與2020總統大選及其聲勢浩大的選舉工程,都可以看到左翼聲音在美國上空「迴旋」之勢。可是,觀乎去年中期選舉,預期中的「藍色浪潮」(blue wave)未有出現,顯示美國國內的右翼保守勢力仍根深柢固。因此,2020年的總統大選將會是兩派抗衡的最新戰場。
過時的意識形態論爭?
近月不少西方媒體如《華盛頓郵報》、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金融時報》、《經濟學人》等,均就着美國社會主義「回潮」發表評論文章及專題,這某程度反映着,西方政壇已密切關注着左翼聲音如何影響着美國政局。其中首當其衝的,是蓄勢待發的2020年總統選戰。觀乎民主黨多名參選人的偏左翼政綱,可以想像到,未來一年,左右翼雙方在意識形態上的論爭將會愈加激烈,加劇政治光譜兩極化。
此時此刻也該反思一下:當冷戰結束接近三十年,政客們到今天若仍囿於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類的意識形態論爭,是否已經過時?
上文節錄自第15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18日)《社會主義火苗在美國點燃》。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