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公開最新太空任務 目標研究宇宙起源

NASA公開最新太空任務 目標研究宇宙起源
撰文:李福源
出版:更新:

美國太空總署(NASA)周四(14日)在網站表示,將會進行一個為期2年的太空任務,目標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和進化,並找出在銀河系的行星系中,形成生命的成分有甚麼共同之處。這項任務被稱為「Spectro-Photometer for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e, Epoch of Reionization, and Ices Explorer」(簡稱SPHEREx),預計相關儀器會在2023年開始執行任務,在尚未計算發射成本之下,預計將花費2.42億美元(約18.9億港元)。

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副行政官楚比興(Thomas Zurbuchen)說,「這次美妙的任務將會成為天文學家的獨特數據寶庫,它會繪畫一個前所未有的銀河系地圖,當中包含宇宙歷史第一刻的『指紋』。我們亦會得到新線索,是關於科學上其中一個最大謎團:在宇宙大爆炸後,是甚麼使宇宙在少於一納秒的時間內如此快速膨脹?」

SPHEREx會使用近紅外光及光學每6個月測量天空一次,並從銀河系裏超過1億顆星,以及其他3億個星系中收集數據,又會在誕生恆星的分子云(stellar nurseries)範圍裏尋找有機化合物和水。另外任務將利用96種不同色帶去繪畫一個天空地圖,解析度比以前任何一張都要高;SPHEREx亦會為即將進行的任務如詹姆士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等確定目標。

NASA署長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在聲明中稱,「我對這次新任務感到興奮,它不止擴張了美國強大的太空任務艦隊,致力於揭開宇宙謎團,而且對一個平均發展、包含各種大小任務的科學計劃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部分。」

(綜合報道)

哈工大研發「空地兩用機械人」 僅重300克 有望用於火星探測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最新研發的無人機日前亮相,它又叫「空地兩用機械人」,不僅可以在地面輕鬆滾動,還能隨時起飛跨越障礙,未來還有望應用在火星探測中。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最新研發的無人機日前亮相。(上觀新聞)

該空地兩用機械人,原型機重量只有300克,相當於一個蘋果,具有雙輪或球形等多種形態,可以適應不同環境和地形,還可以加載機械手,執行任務。

瞄準火星探測等特殊的任務場景,空地兩用無人飛行器在設計上既要輕盈小巧、自由起降,還要做到盡可能的低功耗。研發團隊為此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

哈爾濱工業團隊介紹,在地面時,空地兩用機械人可以通過由伺服電機控制的重心擺動,像不倒翁一樣在地上進行中心轉移,實現向前的滾動。

空地兩用機械人,原型機重量只有300克。(上觀新聞)

而在空中時,主要是依靠一對方向相反的共軸旋翼,共軸旋翼又由舵機實現了前方方向的調整,來進行力矩跟力的控制,最終可以實現穩定飛行。

據了解,該團隊已經研發了多款不同構型的空地兩用機械人,通過貼地滾動的方式移動,節約動力、降低能耗,續航時間可達同尺寸無人機6倍以上。同時,通過模塊化、輕量化的結構設計方案,空地兩用機械人還能夠針對監測、探傷、維修等任務要求進行功能擴展。

哈爾濱工業團隊稱,因火星上有稀薄的空氣,已有火星飛行器在星表探測中嘗試應用,目前,空地跨域原型機械人已經完成了原型設計,有望在功能和續航等指標上超越已知同類火星飛行器。

空地跨域原型機械人已經完成了原型設計,有望在功能和續航等指標上超越已知同類火星飛行器。(上觀新聞)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張立憲介紹,「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在火星上實現,中國的具有空中和地面兩種模態運動能力的火星空地跨越無人機,來實現更高續航、更多時間去觀測。」

張立憲續指,「也希望這樣的機器能在很多井下煤礦、地下管廊、地鐵等環境里適用,用於地下空間的施工、地下未知空間的探測等。現在,我們已經把功能都實現了。」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