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南部穆斯林區公投是否設「國中國」 料過關盼帶來和平

撰文:陳博悟
出版:更新:

菲律賓南部穆斯林自治區及鄰近城鎮約280萬名選民周一(21日)和2月6日舉行公投,包括決定是否成立「棉蘭老島邦薩摩洛國自治區」(Bangsamoro ARMM,簡稱摩洛國),以取代現行自治區,讓穆斯林享有更多行政立法權力。
菲律賓南部多年來出現大量紛爭甚至暴力事件,公投旨在為當地穆斯林提供更大程度的自治,預料對菲南地區的長久和平有重要影響。

菲律賓選舉委員會表示,棉蘭老島一帶約280萬名選民將會公投決定是否同意以「摩洛國」取代現有的「棉蘭老島穆斯林自治區」(ARMM)。由於公投結果將牽動當地不少政治家族的利益,當局動員2萬警務人員戒備,以防有動亂發生。

公投分為兩日,分別是首輪1月21日在現有穆斯林自治區、哥打巴托市(Cotabato)和伊莎貝拉市(Isabela)舉行。第二輪在2月6日舉行,由鄰近自治區的北拉瑙省(Lanao del Norte)和北哥打巴托省(North Cotabato)部分城鎮的選民,決定是否加入新的「摩洛國」。

輿論普遍認為公投可以獲得通過。

現今菲律賓人主要信奉天主教,但是南部約有400萬人是穆斯林信徒。早在西班牙殖民時期(1521-1898年),當地自稱「摩洛人」、信奉伊斯蘭教的原住民就已經進行抗爭運動。

菲律賓政府1976年與當時最大的穆斯林分離組織「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簽署《的黎波里協議》(Tripoli Agreement)同意成立ARMM。後來一支不滿安排的派系1977年成立「摩洛伊斯蘭解族陣線」(MILF),發動武裝抗爭,爭取獨立。經年戰亂估計造成約15萬人死亡,約200萬人流離失所。

菲律賓南部公投:當局為防即將舉行的公投發生動亂,派出多名人員維持治安。哥打巴托市有保安部隊檢查車輛。(視覺中國)

菲南自治區多年來動盪不斷,未能達成有效管治的主因之一是當地勢力盤根錯節。除了最大規模的MILF外,還有根深蒂固的地方家庭和氏族,極端分離主義組織如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 Group)和穆特組織(Maute)等亦盤踞當地,令自治區運作不甚理想。

2012年時任總統阿基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與MILF簽訂歷史性的和平協議,後者同意交出武器,達成停火。雖然昔日的叛軍大旗倒下,但恐怖分子卻未受控制。他們不但繼續策動炸彈襲擊,綁架和殺害遊客,後來更向極端組織ISIS宣誓效忠,並於2017年5月攻陷城市馬拉維(Marawi),令當地陷於戰火,直至同年10月方由政府軍收復。

菲律賓南部公投:杜特爾特2018年8月通過《邦薩摩洛組織法》,希望解決菲南數十年內的衝突。(視覺中國)

現任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政府2018年7月促成國會通過《摩洛國組織法》(BOL),賦予「摩洛國」成立的條件。當局同意讓MILF領袖們成為80人過渡小組BTA的骨幹成員,在2022年大選前管理當地。

過渡小組將得到中央政府的資金援助,在司法和社會等領域上實現更大程度的自治。當局期盼過渡小組能穩住當地局勢,實行有效管治和帶來持久的和平。

(中央社/Rapp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