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正教分裂.上】烏克蘭教會脫俄獨立 因父之名的政治鬥爭
今天(7日)是東正教聖誕節正日,烏克蘭正教會在昨天正式獲君士坦丁堡授予自主教區的地位。
烏克蘭第聶伯河之側,幾個球頂塔尖在雲霧之中金光閃閃,屹立於林蔭山丘近千年的基輔洞窟修道院(Kiev-Pechersk Lavra)既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東正教的「核心」之一。
九百多年來,修道士在洞窟裏隱居靜修,他們死後,屍體因洞穴的特殊環境而沒有腐爛,120具自然風乾的木乃伊存於玻璃棺裏,被視為奇蹟,也給洞窟修道院增添參觀「亮點」。隨着俄羅斯與烏克蘭關係惡化,烏克蘭正教會宣布脫離莫斯科教區獨立,這座神聖莊嚴的修道院似不再平靜。
上月15日,烏克蘭正教會宣布結束自十七世紀以來與俄羅斯莫斯科正教會的從屬關係,獨立成一個新的宗主教區。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Petro O. Poroshenko)以及近200名東正教神父及神職人員在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St. Sophia's Cathedral),選出39歲的基輔都主教伊皮法鈕斯(Epiphanius)出任烏克蘭宗主教(牧首)。
正教會:東正教會通常意指Orthodox Church,在中文的語境裏,正教會和東正教會有所分別。東正教會(Oriental Orthodox Church)包括六個東方的教會:亞美尼亞宗徒教會、科普特教會、埃塞俄比亞教會、厄立特里亞教會、敘利亞教會、瑪蘭卡教會。這六個教會在公元451年的迦克敦大公會議上,否決了會議的決定,不相信耶穌擁有兩個「性」,包括「天主性」及「人性」。故現時普遍所指的正教會,並不包括以上六個教會。
烏克蘭正教會之所以獨立,乃因在去年10月獲得東正教精神領袖、土耳其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普世牧首」巴爾多祿荗一世(Bartholomew I)的允許。事件隨即引起了俄羅斯一眾宗教領袖及政客的憤怒,莫斯科正教會宣布跟君士坦丁堡正教會決裂,成為自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Great Schism)以來最大的基督教派分裂。
君士坦丁堡:東正教發源於君士坦丁堡(時稱拜占庭,現今伊斯坦布爾),目前,全球15個宗主教區(Patriarchate)基本上是以地域來劃分管轄地,雖然君士坦丁堡正教會信徒只有530萬人,遠遜莫斯科正教會,但因歷史關係,君士坦丁堡的牧首稱為「大公宗主教」(Ecumenical Patriarch),英文是first among equals,其地位就等同所有正教會的精神領袖,故亦有「普世牧首」之稱,但各教區互不隸屬。
在公元一世紀,耶路撒冷被佔領後,基督教的宗教重心便逐漸轉移至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一世紀至四世紀,羅馬帝國國王迫害基督徒,直至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皈依教會,容許基督教在國內傳揚,在四世紀末更成為國教。及後,日爾曼人入侵導致羅馬帝國東西分治,也致使教會分裂成二。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奉東正教為國教,西方則繼續以羅馬公教(天主教)為首。西方沿用拉丁文,東方則用希臘文,信理、教會管理及禮儀傳統上也有所分野。1053年,君士坦丁堡的牧首Michael Cerularius質疑羅馬教廷篡改《聖經》內容及教義,翌年,教宗聖良九世派出使節談判,談判破裂後,兩方互相發出絕罰(俗稱逐出教會),事件就是歷史上的「東西教會大分裂」。
烏俄東正教本是同根
至於烏克蘭跟俄羅斯的宗教正統誰屬,在歷史上也見錯綜複雜。十世紀末,弗拉基米爾大公(Prince Vladimir)跟拜占庭公主結婚,其領導的基輔羅斯於988年正式奉東正教為國教,宗教核心自然落於首都基輔。但在十七世紀,當時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把烏克蘭教會的管轄權歸於莫斯科,這個從屬關係至今已有332年歷史。
烏克蘭自1991年脫離前蘇聯獨立後,國內的正教徒也分成三派:長期隸屬於莫斯科宗主教區管轄的正教會(UOC MP)是規模最大的一支,信眾最多,擁有約12,000個教會,約10,000名神父。第二個是於1992年成立的烏克蘭正教會(UOC KP,即基輔教會),此前未獲東正教世界認可,卻獲現屆波羅申科政府支持,近日更獲君士坦丁堡承認「自主教區」地位。第三個則是烏克蘭自主正教會(UAOC),其信徒人數最少,而且不獲普遍承認。在2014年,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半島後,烏克蘭國內亦有愈來愈多的聲音要求基輔教會獨立,也有部分信徒由UOC MP轉投UOC KP。
今次烏俄教會分裂事件中,洞窟修道院可謂處於風眼。修道院位處首都基輔,行政上雖由政府文化部擁有,主事的教會卻效忠於莫斯科教區。除了絡繹不絕的遊客,修道院似乎不時迎來一些「不速之客」。在去年11月,先是有烏克蘭文化部人員上門拿去一份聖物清單,接着就有保安部隊搜查洞窟及院長寓所,指控他「煽動宗教仇恨」。有院牧誓言留守,「除非大軍壓境,修道士決不離開。」
近日,最少有數十名效忠莫斯科正教會的神職人員遭當局問話,Vasily Nachev也是其中之一:「他們想威嚇我們。」這些神職人員之所以令烏克蘭政府憂慮,也因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半島時,一些親俄的東正教神父公開支持烏克蘭東部的親俄武裝份子。目前,原隸屬莫斯科宗主教區的神職人員當中,只有少數表明願意歸順烏克蘭教區,當局下一步將有何行動暫時未明。然而,烏克蘭政府將通過新法例,把劃分教堂的權力交予當地政府部門,意味部分教會可能被奪去所屬教堂財產,進而引發流血衝突。
在烏克蘭,不少人開始擔心烏克蘭教區的獨立最終會演變成俄羅斯的軍事入侵。烏克蘭保安部隊首長Vasyl Hrytsak上月警告,烏俄教派分裂恐成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藉口」。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去年12月的年度記者會上,堅拒教派分裂,警告烏克蘭若試圖重劃宗教財產,「即使不見血,也會招致嚴重爭端」。
「烏克蘭亨利八世」挑動信仰選戰
烏克蘭在此時來一場教區獨立風波,政治含意呼之欲出。今年3月,烏克蘭將迎來總統大選,民望低迷的波羅申科尋求連任,惟東邊的分離衝突未平,經濟復蘇緩慢,波羅申科承諾跟歐洲的融合進程也裹足不前,加入歐盟及北約的願景在短期怕是難以實現。這位親歐派總統似欲押注於國家主義,以「軍隊、語言、信仰」作競選口號,為烏克蘭正教會爭取了自主權,顯然是要在最後關頭力爭宗教及保守派人士的選票。歐洲現代史學者Alexander Titov便指,波羅申科亟需一個快速、明顯的方法拉攏國家主義者或愛國主義者,以提升民望。「結果,他不惜一切為烏克蘭教會爭取獨立,把自己變成烏克蘭版的亨利八世」。
上月中旬,一項民調顯示,在一眾總統人選中,前女總理季莫申科(Yulia Tymoshenko)以13.4%支持度領先,而只有7.7%受訪者表示會投票予波羅申科。波羅申科在一眾候選人中排行第五,選情暗淡。因此,他即使兵行險着促成烏克蘭教會獨立,都未必守得住總統之位。
「波羅申科肯定能在烏克蘭歷史留名,但其動機是以政治為主。」報道烏克蘭東部地區頓巴斯戰爭(War in Donbas)的記者Konstantin Skorkin說,歷史對烏克蘭教會獨立的公義性自有定斷,但此事無法避免與波羅申科的競選扯上關係,有東正教作家更指出,波羅申科在教堂裏的「獨立宣言」居然沒有提及耶穌。
上文節錄自第14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7日)《因父之名的政治鬥爭 烏俄東正教分裂》。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