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最新研發的無人機日前亮相,它又叫「空地兩用機械人」,不僅可以在地面輕鬆滾動,還能隨時起飛跨越障礙,未來還有望應用在火星探測中。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最新研發的無人機日前亮相。(上觀新聞) 該空地兩用機械人,原型機重量只有300克,相當於一個蘋果,具有雙輪或球形等多種形態,可以適應不同環境和地形,還可以加載機械手,執行任務。
瞄準火星探測等特殊的任務場景,空地兩用無人飛行器在設計上既要輕盈小巧、自由起降,還要做到盡可能的低功耗。研發團隊為此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
哈爾濱工業團隊介紹,在地面時,空地兩用機械人可以通過由伺服電機控制的重心擺動,像不倒翁一樣在地上進行中心轉移,實現向前的滾動。
空地兩用機械人,原型機重量只有300克。(上觀新聞) 而在空中時,主要是依靠一對方向相反的共軸旋翼,共軸旋翼又由舵機實現了前方方向的調整,來進行力矩跟力的控制,最終可以實現穩定飛行。
據了解,該團隊已經研發了多款不同構型的空地兩用機械人,通過貼地滾動的方式移動,節約動力、降低能耗,續航時間可達同尺寸無人機6倍以上。同時,通過模塊化、輕量化的結構設計方案,空地兩用機械人還能夠針對監測、探傷、維修等任務要求進行功能擴展。
哈爾濱工業團隊稱,因火星上有稀薄的空氣,已有火星飛行器在星表探測中嘗試應用,目前,空地跨域原型機械人已經完成了原型設計,有望在功能和續航等指標上超越已知同類火星飛行器。
空地跨域原型機械人已經完成了原型設計,有望在功能和續航等指標上超越已知同類火星飛行器。(上觀新聞)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張立憲介紹,「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在火星上實現,中國的具有空中和地面兩種模態運動能力的火星空地跨越無人機,來實現更高續航、更多時間去觀測。」
張立憲續指,「也希望這樣的機器能在很多井下煤礦、地下管廊、地鐵等環境里適用,用於地下空間的施工、地下未知空間的探測等。現在,我們已經把功能都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