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非所有展品都是搶回來 搞「洗底講座」反遭網民嘲諷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被譽為四大博物館之一,館內約有800萬件藏品,其涉獵範圍之廣亦是首屈一指。惟館內不少典藏是大英帝國殖民時期、在侵略別國時得到的。它的館藏包括「掠奪」得來的物品,問題一直為人詬病。
館方為消除大眾對博物館的負面印象,舉辦多場公開講座,盼說明「不是所有展品都是搶回來」,可是網民卻不受落。有人更反諷博物館應該開設「非搶掠品」的專題展覽。
大英博物館長久以來面對掠劫殖民地文物的批評。館內大部分展品從殖民地政府或民間搶回來,後來又拒絕歸還給原有國家。部分展品例如希臘巴特農神殿(The Parthenon)的大理石浮雕、古埃及文物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澳洲原住民的Gweagal盾牌,以及一些中國文物等。各地政府曾向館方要求歸還文物,但絕大部分都遭到拒絕。
↓↓點擊放大圖看大英博物館展品↓↓↓
藝術歷史學家普羅克特(Alice Procter)2018年較早前就舉辦過一些藝術導賞團,講述包括大英博物館在內的機構,在殖民主義上扮演什麼角色。
盼詳說展品背後故事 消除偏見
博物館中的亞洲民族誌及南亞收藏館館長香薩利(Sushma Jansari)決定以利動回應普羅克特導賞團,決定舉辦免費講座,仔細地講解文物背後的故事。她指館方希望作出平衡,向觀眾展示除了聚焦殖民角度外,還可以發現「不是所有歐洲人獲取的東西都是掠奪所得」。
香薩利表示,大眾對博物館有種錯誤的印象,又不在乎這些假象如何進入展品中,她希望讓公眾明白收藏品背後是有其脈絡。她以自己負責印度藝術講座為例,指展品與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一名將軍斯圖爾特(Charles Stuart)有關,大部分人馬上就會認為「一定是搶回來」,但她指出斯圖爾特接受印度教,並大力反對歐洲傳教士在印度的活動。「當你聽到一個更仔細的故事,發現與大眾的理念不一樣,卻依然奇妙。這就是我們與他人所做之間的區別。」
網民不受落 反指加深「掠奪」印象
雖然講座原意是消除大眾偏見,但有出席講座的聽眾卻認為,反而加深了館內展品為「賊贓」的印象。有網民在社交媒體Twitter諷刺, 「下次他們也可以說,大英帝國侵略時沒有殺掉『全部』人。」亦有人指大英博物館可以開辦一個「非掠奪展品」的專題展覽。
(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