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艾利森 癌症奪走至愛母兄 痛下決心研究

撰文:陳博悟
出版:更新:

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分別由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免疫學者奪得。現年70歲的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教授艾利森(James P. Allison)投入研究癌症30多年,原來背後與他家庭背景有莫大關係。

艾利森對於獲獎後表示感到榮幸及謙卑,並指出科學家的動力就單純是推進知識的前沿。他在其大學發表聲明表示:「我發夢都沒有想過研究會走到這個方向。」他說:「能與接受「免疫關卡療法」而康復的癌症病人會面,這是莫大的、令人感動的榮幸。他們是科學力量的實證。」

艾利森投入研究30年,激發他投身科研行列的正是兩名患癌離世的親人。他2015年受訪時透露,母親在他11歲時死於癌症,哥哥則在58歲時死於前列腺癌。他訴說二人都死得太早,「死得太痛苦,他們經歷很痛苦的癌症治療過程。」

諾貝爾醫學獎:艾利森與另一名得獎者本庶佑教授早於2014年雙雙獲得首屆唐獎。(視覺中國)

喪親之痛變推動力 埋首研究

正因目睹親人飽受癌魔折磨,艾利森決心到處求學,先後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和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等著名學院做研究。

他相信免疫系統可以自己對抗疾病,那麼就必定能用作對抗癌細胞。最終他在1995年率先發現CTLA-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 4)為T細胞的抑制性受體,並帶領團隊製造出能阻斷CTLA-4活性的抗體,為抗癌研究帶來突破性的進展。

推動艾利森堅持研究的動力,首先是好奇心,其次則是「好勝心」。他表示,自己真非常希望比別人先知道、先發現。他喜歡當上第一個「弄懂了」的人。每次有新發現後便感到十分幸運,然後再思量如何去運用這發現去治療疾病、幫助他人。

(路透社/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