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非洲】「埃塞製造」背後 如何讓血汗工場變世界工廠?
非洲這片幅員遼闊的大陸,除卻被納入阿拉伯世界的北非國家,撒哈拉以南(Sub-Saharan Africa)的經濟發展滯礙難行,西方殖民統治、內戰,熱帶地區疾病等因素,使其一直落後其他區,然而近十年的發展加快,到底非洲國家怎樣擺脫貧困,如何突破地緣政治及經濟上的限制?能否變成「不再絕望的大陸」?本專題針對幾個非洲國家的發展概況進行探討。
【埃塞俄比亞篇】
埃塞俄比亞是東非半島中的大國,土地面積達110萬平方公里,首都位於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二十世紀中期以後,埃塞俄比亞與現已獨立的厄立特里亞(Eritrea)在東非之角發生長時間的領土爭端。直至今年5月5日,埃塞俄比亞才正式承認海牙常設仲裁法院所裁定的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邊界,無奈地放下多年以來的爭議。埃塞俄比亞因此失去了重奪紅海制海權的唯一希望,意味着埃塞俄比亞的國際貿易,必須依賴其他東非沿海國家的陸路運輸系統。
東非之角的製造業核心
雖然埃塞俄比亞的國土地域被厄立特里亞、吉布提(Djibouti)、索馬里(Somalia)等國隔開,未能延伸到東非海岸,貨品進出口嚴重受阻,但她仍被視為現時非洲大陸經濟發展最蓬勃的經濟體之一。在過去十年,埃塞俄比亞每年的經濟增長平均達10%。2017年埃塞俄比亞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00億美元,超越肯尼亞(Kenya)成為東非第一大經濟體。有外國媒體分析指,穩健的生產總值升幅全賴國內製造業的高速發展。
埃塞俄比亞的目標是於2025年或之前,建成30個工業園,當中大部分由中國企業援建。
位於阿迪斯阿貝巴以南270公里的湖畔城市阿瓦薩(Hawassa),一個佔地40萬平方米的工業園區是其中之一,生產線於2016年正式投入運作。不少國際知名服飾成衣品牌,如H&M、 Calvin Klein和Tommy Hilfiger等,都在這裏設廠,讓「埃塞製造」邁向全世界。
埃塞俄比亞人口超過一億,是人口第二多的非洲國家,僅次西非的尼日利亞(Nigeria)。由於人口龐大和工資水平低,埃塞俄比亞像八、九十年代中國的粗放式經濟發展路線一樣,大力發展密集型、流線型的製造產業,其中以紡織品、成衣製造為主。高速經濟發展背後,源源不絕的資金來源正正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因此,不少西方媒體都指埃塞俄比亞正在跟着「中國模式」走,希望藉着巨大的勞動力資源,讓第二產業拉動國家經濟。
但顯然,這種依靠龐大勞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背後難免存在着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勞工權益、通脹危機、過度依賴外資等等。加上埃塞俄比亞作為內陸國家,缺乏天然良港配合出入口貿易,成為這個非洲製造大國背後的最大隱患。
血汗工廠與廉價勞工
「埃塞製造」背後的「血汗工廠」生產模式同樣為人詬病。聯合國專門機構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187個成員國當中,只有約一成國家沒有制訂最低工資法,而埃塞俄比亞正是其中之一。由於沒有勞工法保障,在埃塞俄比亞,一名初級紡織廠員工的平均月薪僅有35至40美元(約274至313港元),比南亞紡織業大國孟加拉還要低。在孟加拉,工人的平均月薪有68美元 (約530港元),已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見,埃塞俄比亞的工人待遇實在令人擔憂。
科威特科學研究學院(Kuwait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的埃塞俄比亞籍經濟學者Ayele Gelan提到,觀乎芸芸發展中國家,埃塞俄比亞工人擁有的工資待遇可謂極之低廉。「一個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Nairobi)工作的新入職教師,他取得的工資比阿迪斯阿貝巴的工人還要高出七倍。但要知道,阿迪斯阿貝巴的生活成本要比之高出許多。」Gelan舉例說。
追求勞資雙羸
國際勞工組織的高級經濟師Patrick Belser強調,埃塞俄比亞政府需要制定適當的最低工資法例,保障勞工,亦能減低工廠的人員更替率。他說:「提高工人的工資水平,是勞資雙贏的方案,因為這能促進工人的生產效率和動力。」
據估計,在2050年前,非洲大陸的人口會達到25億,埃塞俄比亞正是非洲區內人口增長的領頭羊。勞動力增加固然可以維持國內的經濟穩步上揚,但同時會造成社會開支超負荷。「埃塞製造」背後,如何確保工人的生活負擔能力得以相應提高,是埃塞俄比亞政府推動製造業發展時應當一併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