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探測火星深處儀器 「洞察號」助了解火星及太陽系組成

撰文:凌俊賢
出版:更新:

美國太空總署(NASA)5月5日發射全球首個專門深入地表挖掘的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至火星,希望解開火星的結構及組成,並了解太陽系行星內部是如何形成。研究人員指,這將填補一直以來,科學家對火星探測的最後一個空缺,可見「洞察號」任重而道遠。

「洞察號」火星計劃(InSight)全名為「運用地震調查、測地學與熱量傳送之內部探索」(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 。顧名思義,「洞察號」主要任務是探測火星內部,尋找火星地表下的秘密,而同名探測儀「洞察號」將會在為期兩年的任務肩負這個重任。

「洞察號」特徵:首個探測火星深處儀器

「洞察號」體積小巧,甲板約闊1.5米,離地面約一米,主要靠長達6米的「太陽能電池陣」產生電力。這部火星登陸器沒有車輪,着陸後只能留在原地。

「洞察號」:「洞察號」的太陽能組能在登陸後打開成圓形。(NASA)

不過「洞察號」並非呆着不動,它降落後便會「落地生根」,靠一隻長達2.4米的機械手臂,放置地震計及探熱儀在火星表面。探熱儀配備一個能挖掘地底約5米深的探熱計,是首次有儀器能探測火星地表深處,亦是今次任務的重點。

機械手臂裝上一個能拍攝彩色三維影像的相機,以及另一個廣角鏡頭相機。「洞察號」登陸火星一小時內,就會拍攝首張照片並馬上傳回地球,一周內就能提供登陸區域全景圖。

另外,「洞察號」還可全天候監測火星的天氣及磁場變化。

「洞察號」:洞察號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帶有地震計、探熱計及三維影像相機,以探入探測火星。(NASA)

「洞察號」任務:深入了解火星結構及組成

目前NASA已經能根據現有的火星資料,繪製整個行星表面,惟他們仍對這個星球的地底一無所知。「洞察號」任務首席研究員巴納特(Bruce Banerdt)形容,今次任務將填補NASA對火星探測的最後一個空缺,幫助科學家們繪製火星內部的第一張詳細地圖。

過去的火星任務主要都是尋找生命跡象,亦即是尋找水源。不過今次的任務卻折截然不同,是希望探測火星地震與地底熱量傳送,以深入了解火星結構及組成。

巴納特指,由於火星的地殼活動少於地球,所以可望在火星地表底下,較易得到火星早期的數據。這除了讓科學家了解火星結構,亦有助了解太陽系的行星是如何形成。

「洞察號」:研究團隊希望,「洞察號」能有助深入了解火星結構及組成。(NASA)

「洞察號」​降落地點:必需「夠無聊」

由於「洞察號」沒有車輪四處走動,所以替它找到一個好的「落腳處」非常重要。

科學家指出,着陸的理想選擇需要「夠無聊」,簡單來說就是安全可靠,不能太起伏,以免探測器被岩石夾住,也不能塵土飛揚讓探測器陷入泥土中。

「洞察號」:「洞察號」理想着陸地點,必須平坦而少沙石。(VCG)

研究團隊在云云的登陸地點中分析數據,將潛在着陸點由20個減至4個,最後選定西埃律西昂山(West Elysium Mons)。那是一座數十億年前形成的火山,土質偏紅,而且石塊較少,惟研究團隊指,埋藏在地表底下的岩石,仍有可能會阻礙溫度儀向下鑽深。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