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回顧|全球政局動盪 G7、韓國等一眾領袖紛「中箭墮馬」
2024年,俄烏、中東戰火持續,各國在愈趨複雜的國際局勢中如何取得平衡充滿挑戰。而過去一年更有多達76個國家舉辦大選,不單數量上堪稱「全球選舉年」,更攸關乎全球逾半人口的民主進程。
在全球經濟持續疲弱、地緣衝突加劇之際,民眾似乎也牢牢把握着他們手上寶貴的一票,以至過去一年有如此多具世界影響力的國家發生政權交替,其中多位大國領袖更因不同原因而「中箭墮馬」,失去領導人地位……
拜登——從唯一羸特朗普的人淪「千古罪人」
美國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原本是民主黨唯一羸過特朗普的人,但在今年6月舉行的總統大選辯論上表現差強人意,其後面對黨內外空前壓力下,最終於7月21日宣布退選,改為支持副手賀錦麗(Kamala Harris,又譯哈里斯)參選。拜登(Joe Biden)最終以本屆任期為個人的總統生涯劃上句號。
民主黨不僅輸掉總統大位,未來兩年眾議院與參議院都將由共和黨控制。特朗普的全面獲勝,不僅意味着美國選民對賀錦麗的否定,更意味着對拜登和民主黨執政四年的全面否定。
現在回看,拜登堅持尋求連任、退選後直接欽點賀錦麗的兩個決定,已足以使他成為民主黨人眼中的「千古罪人」。
尹錫悅——戒嚴令風波「引火自焚」
過去一年,韓國總統尹錫悅因太太金建希近年面臨受賄、操控市場、干政等指控,而深受困擾。不幸的是,執政國民力量黨在今年的國會大選敗選,造成「朝小野大」的局面,令尹錫悅淪為「跛腳鴨」總統。
11月底,反對派否決執政黨的財政預算案,成為了壓倒尹錫悅的最後一根稻草,空前的政治壓力迫使他12月3日晚走上戒嚴這一步棋。
戒嚴令戲劇性地在6小時後被撤回,隨之而來的是反對派向尹錫悅發動彈劾案,經過近兩週的擾攘,彈劾案終在12月14日獲得通過。尹錫悅隨即被停職,職務由首相韓悳洙暫代。尹錫悅的政治命運將交由憲法法院的6名法官定奪,憲法法院將於27日首度開庭,審理對他的彈劾案。
辛偉誠——結束保守黨14年執政
英國前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又譯蘇納克)領導的保守黨的支持度近年長期落後於在野工黨,他曾嘗試透過收緊移民政策取悅選民,惟成效不彰。
今年5月,辛偉誠突然宣布提前大選,理由是他當時相信英國經濟正在好轉,而且通脹及淨移民數字都在下降,但結果事與願違,保守黨最終大敗給工黨。下議院650席中僅取得121席,反觀由施紀賢(Keir Starmer,又譯施凱爾或斯塔默)率領的工黨斬獲402席的絕對優勢,成功結束保守黨的14年執政。
岸田文雄——因個人健康及民望低迷而退出角逐連任
岸田文雄今年以來仍然受日圓持續低水、一般民眾面對高通脹影響,讓其支持度不斷下滑。今年8月,他宣布放棄角逐連任自民黨總裁,並會在選出新總裁後辭任首相。
10月1日,岸田文雄正式辭任首相,由新任總裁石破茂接任,任期總共歷時1094天,為日本戰後第8長的一位。在記者會上,他表示「自民黨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我下台」他其後不久更以對自民黨政治獻金事件負有責任為由,決定辭任眾議院選舉比例代表候選人資格。
朔爾茨——交通燈執政聯盟解體下的「犠牲品」
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於11月因執政聯盟三黨聯合政府在討論2025年財政預算案時出現意見分歧,他在談判破裂之下宣布,辭退屬自民黨的財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的職務,觸發自民黨集體退出聯合政府,交通燈執政聯盟(Traffic light coalition)隨即解體。
朔爾茨其後在12月16日在國會發起對自己的不信任投票,最終未能通過,原定於2025年9月28日舉行的大選將提前至明年2月23日舉行。
馬克龍——「政治豪賭」失敗面臨「垮台」?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所屬的「復興歐洲」(Renew Europe)在6月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大敗後,旋即宣布解散國會,在7月舉行大選。經歷兩輪投票後,左翼新人民陣線(New Popular Front)取得192席,馬克龍的中間派聯盟「一起」(Ensemble)獲158席,由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領導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RN,前稱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則只有145席排第三。這反映出法國選民對馬克龍執政的不滿。
法國政壇因而陷入「懸峙國會」局面,時任總理阿塔爾(Gabriel Attal)辭任。接任總理的巴尼耶(Michael Barnier)同樣未能穩住局面,在國會強推2025社會開支預算案失敗後離任。馬克龍12月13日委任盟友,資深政客貝魯(Francois Bayrou)成為2024年第四位首相。外界普遍認為馬克龍政府施政舉步維艱,隨時都有「垮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