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大會指定用車:從德國寶馬到中國蔚來
中國的腰杆子硬了,這背後,最應該感謝的,就是工業體系的一再突破。有些突破在明處,比如珠海航展上,殲35、紅旗19、九天無人機等軍工產品,憑藉硬實力,就能讓人信服。還有些突破則不那麼明顯,比如在越來越多的世界級會議上,中國汽車被各國政要、精英青睞——而這意味着發自內心的認可。「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比起前者,後者或許更難些。
(一)為了被全世界認可中國汽車行業曾有過三次「起跳時刻」
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最近正在亞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辦。大會正式開幕前,亞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在會場外提前品鑒了蔚來ES8、ET7和ES6。
這三款車型,是本屆大會的貴賓指定用車,但蔚來這個來自中國的品牌,能夠取代來自百年汽車工業強國德國的寶馬、賓士、奧迪嗎?作為一名政治強人,阿利耶夫相信自己的判斷。
品鑒結束,中國電動汽車舒適的駕乘與智慧的系統,讓阿利耶夫豎起了拇指。
從去年的德國寶馬到今年的中國蔚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指定用車的轉變,是一個值得整個汽車行業銘刻的瞬間,它不僅是一個品牌的突破,更是一個國家的躍升,從此刻起,汽車高端品牌被重新定義。
如果有老一輩中國汽車工業人看到這一幕,一定會熱淚盈眶。畢竟,為了讓中國汽車受到世界認可,完成最後的「精彩一躍」,中國汽車工業已經積蓄了70年。經歷了三次起跳時刻,卻無一例外,全部摔了下來。
第一次「起跳時刻」,在建國之初。1956年,仿製蘇聯吉斯150的解放CA10貨車在長春一汽下線,終結了中國不能造車的歷史,也有效支援了新中國的建設,但造得出,不代表造得好,貨車,畢竟只能滿足一個國家對於汽車的基本使用需求。而汽車,對於現代國家來說,還有更高的意義。剛剛從百年屈辱中走出的中國人都明白,中國需要有轎車,尤其是能夠代表大國形象,能夠被世界認可的高級轎車。
為了讓國家領導人能在1958年國慶日閱兵時坐上自己國家生產的轎車,一汽的工人們靠着一腔熱血,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款高級轎車,紅旗CA72-1E。這輛車的「生產週期」只有33天,但它幾乎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生產出來的,尤其是車身——它是由上海支援的幾十位鈑金師傅一榔頭一榔頭敲出來的。
其實,當時絕大多數一汽工人,連轎車都沒有見過,為了「生產」這輛車,一機部支援了一輛林肯轎車,幾位國家領導人也貢獻出了自己的專車,最終,工人們不得不把一輛克萊斯勒分解成數千個零件,依次分解組裝,才完成了這次仿製。支撐這輛車生產的,是中國第一代汽車工業人的激情,但汽車作為最複雜的工業品之一,有着自己的嚴肅性,因為生產方式和生產流程的原因,第一輛紅旗CA72-1E的問題很多,時有故障,也並沒有出現在大閱兵的現場。
第一次起跳失敗後,中國汽車人明白,沒有工業基礎,就不可能生產出一台真正的好車,這並不是靠熱血就能彌補的差距。於是另一條路擺在了面前,引進成熟產品行不行?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在汽車行業開始嘗試「市場換技術」,大量世界知名車企的高層飛往中國,然而,其中的大部分並不打算真正給到技術,而只想要市場。
數輪談判後,賓士、寶馬、豐田都先後離開,只有德國大眾留了下來。相比來說,大眾是看好中國的,時任董事長哈恩曾說:「中國汽車工業基礎確實很差,但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中國人,這個民族有其不可預見的能量。」當然,說是說,做是做。最終大眾也不願意將頂級的轎車,比如中國人希望的奧迪100生產線帶來,而是選擇了在1985年把歐洲銷量一般的桑塔納帶來中國。德國人的理由很充分,一是中國工業基礎薄弱,不適合一上來就直接生產最先進的產品,二是桑塔納在巴西市場銷售良好,這對於中國市場存在可借鑒的路徑。德國人的考慮或許周全,但上海大眾只能生產桑塔納的消息,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引爆了社會情緒——1985年開始,企事業單位進口轎車成為風潮,幾十萬輛外國轎車通過各種管道湧進國門,鯨吞著中國沒有轎車工業而形成的巨大真空。
1988年「兩會」期間,有記者在人民大會堂前數了數轎車的數目,總計556輛。其中495輛為進口車,中外合資的24輛,純國產車僅37輛。有資料,當時進口汽車嘩嘩流淌出去的外匯,相當於過去三十年中國汽車工業總投資的兩倍多,中國用不起,也不想這樣浪費。這希望引進成熟產品的第二次起跳,終究還是失敗了。
但第三次起跳已經在蓄力了。桑塔納固然不算是一款高級轎車,但確實是一款廉價、省油,安全,又易於製造的汽車。中國汽車工業能沉下心來,就此出發,其實不是壞事。當然,也不是易事。1987年,桑塔納在生產了一萬輛之後,國產化率才4%。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鎔基下了死命令,要求儘快提高這一資料。他說,如果桑塔納的國產率不能達到40%,就關掉上海大眾。「零部件國產化是汽車工業的基礎,僅靠組裝毫無意義。」這一命令起到了效果,全國各地各單位的訂單也刺激了生產。終於,1992年,桑塔納國產化率達成了80%,年產量突破了10萬輛,1998年,又突破了100萬輛。桑塔納,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
桑塔納的成功,讓更多合資品牌重新進入中國,也開始讓中國汽車工業,真正有機會沉澱自己的技術、人才、產業鏈,一些自主品牌在夾縫中出現,開始艱難求生。以「學生產、打市場、學技術、國產化、搭建產業鏈」的階段計畫來看,中國汽車工業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但中國人能夠就此造出讓世界認可的好車嗎?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以嶄新形象向世界敞開懷抱,改革開放的很多成就讓人側目,但一個苦澀的事實是,中國汽車工業依然沒有起跳成功——就在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50位國家元首進入國家體育場時乘坐的,依然是奧迪。「沒有自主創新,就沒有獨立品牌,作為追趕者,一步慢,步步慢,在別人的框架裏哪怕積累再多,也永遠低人一等。」在當時的鐵血論壇上,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
(二)真正的跳躍
既要感謝新能源革命 又要看見企業的決心確實,如果將汽車工業的競爭視作一場跑步,後來的追趕者肯定很難領先,一方面別人起步比你早,另一方面,更熟悉賽道和規則。可以說,如果沒有新能源革命的話,中國汽車行業需要繼續收購、研發、仿製,拿漫長的時間和龐大的資源,一個個身位追趕。對於中國來說幸運的是,新能源革命來了,一個繞開複雜且專利壁壘高築的動力系統和傳動系統的機會,就是一個超車的機會。而對於新能源技術來說,更幸運的,是有中國。
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新能源的機會是給全世界的,為什麼只有中國企業把握住了?這背後有政府的環境塑造:比如給出超額補貼,激發市場需求;比如制定相關政策,推動全產業發展;甚至比如引進特斯拉超級工廠,這不光是讓中國企業有一個直觀的學習物件,還樹立了一個可以競爭的標杆。也有企業的主觀能動:「憋屈太久了,現在有做第一的機會了,來吧。」這一點,在蔚來身上尤其能看得仔細。從創立之初,蔚來就給自己定下目標,要做就做最好。但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當時只有日本富士是唯一能符合要求的電機廠商,而這家廠商卻是特斯拉的獨家供應商。蔚來意識到,要構建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構建完善的技術自研體系。
蔚來於2015年在南京投資30億,建立蔚來驅動科技,進行高性能電機和電驅產品的獨立正向研發和生產。短短幾年內,蔚來在行業內率先量產了三合一電驅動系統,最早開發和應用高轉速電機,首次採用了碳化矽模組控制器……旗艦轎車ET7百公里加速成績僅需3.8秒,綜合指標比特斯拉更有優勢。當然,僅僅快,依然實現不了中國汽車工業的長久期待,能讓全世界都認可的中國好車,一定是一個沒有短板的產品。蔚來很清楚這一點,它要做的不是單項突破,而是「全棧自研」,全面突破。
比如車身,歷經400多天,蔚來打造出了國內首個獨立研發量產的輕量化全鋁車身平台,採取了常被用於飛機的起落架和戰鬥機機身的7系鋁合金,保證強度的同時,又儘量削減重量;又比如晶片和作業系統——今年7月的「蔚來創新科技日」上,蔚來全量發佈了國內首個整車全域作業系統SkyOS·天樞,同時宣佈自研的全球首顆5nm車規級智駕晶片神璣NX9031成功流片,實現了中國汽車行業「芯魂」兼備的歷史性技術突破。在企業創立10年之後,蔚來已經全面涉足12個大類核心關鍵技術的自研,這背後是真金白銀的投入。
根據蔚來財報資料顯示,至今蔚來在技術研發領域累計投入超過500億元。中國車企正通過一個個底層技術創新,實現整個汽車工業的整體突破。毫無疑問,新一代中國汽車人比之前輩是幸運的,這並不僅僅因為新能源革命這個契機,更在於國家的復興——只有在這個時代,我們才有底氣這樣全情投入,才有實力這樣「全棧自研」,才有信心去做行業第一。所以,當中國汽車以嶄新面貌出現在世界面前,完成精彩一躍時,所回應的不僅是這70年的負重前行,也是對國家與時代的投桃報李。
(三)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
精彩一躍僅僅是個開始2013年,中國曾向太平洋島國斐濟捐贈了20輛紅旗轎車,價值約230萬美元。《華爾街日報》對此評論,「忘了熊貓外交吧,中國已經向它的軟實力武器庫中增添了一件新武器——本國產的豪華轎車。」當時的外國媒體還驚異於中國的崛起,如今,卻已經習以為常。
是啊,當蔚來ET7兩次成為進博會官方指定用車,蔚來ES8等車型成為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貴賓接待用車,成為長三角應急展、文博會、中博會、2024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等世界級別的展會的禮賓車時,外國的政要、精英們已經有點習慣了,並且再也不能容忍自己之前的座駕:「這簡直是兩個時代的產品。」這確實是兩個時代,上一個時代的中國製造,以代工起步,以「價廉」取勝,能用,但並非不可取代;這一個時代的中國製造,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技術領先、體驗領先、品牌領先,站上了技術創新和品牌力的新制高點,真正代表了一個大國的新形象。以蔚來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打破了次元壁,也終於來到了一個既廣闊又高遠的新市場——全球高端市場。就在這次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蔚來與合作夥伴Green Car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宣佈將正式在亞塞拜疆開展業務,向當地使用者提供智慧電動汽車產品與服務,這進一步拓展了蔚來的全球化版圖。
而蔚來智能電動行政旗艦ET9也將於12月NIO Day正式發佈。以科技為底色,ET9將彙集蔚來十年發展的多項技術創新,再次突破。
這代表着中國智慧電動汽車迎來了「旗艦時刻」。
你看,當中國新能源汽車滿足了世界對於高端汽車的想像,不再有人記得以下瞬間了:改革開放之初,國外某品牌高管來到上海汽車生產車間,被此起彼伏的榔頭聲驚呆,直言,這是「爺爺輩」的生產方式;在參觀完中國桑塔納工廠後,德國明鏡週刊記者感歎於中國工業基礎之薄弱,中國生產流程之不規範,在文章中形容中國為世界的孤島,幾十年內無法自主造車;在中文互聯網論壇上,總有人感慨:「中國汽車何時能趕上世界水準」。
取而代之的是以下畫面:全世界的造車廠,都要到中國來採購電池;曾經不可一世的歐美豪華車品牌,正在將創新中心與研發基地轉移至中國;各國的政要,不僅希望自己能乘坐中國新能源汽車,更力邀中國車企出海投資建廠;昔日以高溢價為競爭力的國外豪華汽車品牌,不僅紛紛開始降價打價格戰,而且甚至開始戰略收縮,靠關門閉店來削減成本;北京車展上,外國車企的工程師低下頭,趴在地上,研究着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底盤、電池,甚至拿着皮尺丈量車身,拿著手機拍攝細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汽車工業以70年時間積蓄力量,探索方向,終於完成「精彩一躍」。當然,這不是終點,它更像一個開始,在經歷了自己所經歷的歷史後,中國汽車行業從業者顯然不會像當年那些短視的外國同行一樣傲慢,一樣短視,而是更開放,更進取,以協同合作之心,推動行業整體邁向新未來。
(四)
縱觀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有曲折,有錯誤,有彷徨,但從未想過放棄,想過投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大約也是中國能夠重新崛起的終極秘密。
本文獲微信公眾號《牛彈琴》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