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星艦光芒蓋過中國火箭? 專家:類似火箭可能得「再等等」
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創辦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星期天(10月13日)為公司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Starship)進行第五次軌道試飛,並首次成功驗證「筷子夾火箭」技術,即在宛如一棟23層高樓的火箭第一級助推器「超級重型」(Super Heavy)從天而降返回地面時,通過發射塔的兩個機械臂在半空中將其捕獲回收。
筷子成功夾住火箭既標誌着SpaceX完成了外界認為不可能的任務,在火箭系統重複使用上立下重要里程碑,也為美國2026年將太空人再次送上月球奠定基礎。這項被國際輿論視為人類航天史重大事件的成就,過去兩天也引發中國輿論高度關注,不少網民認為「馬斯克要被寫入航天史冊了」「不能吝嗇誇獎,厲害,祝賀」。
但在中美太空博弈加劇的背景下,美國這項宇航工程成果,也一如之前馬斯克掌控的衛星網路系統「星鏈」(Starlink)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時,引發中國部分輿論再現焦慮,擔憂星艦的光芒蓋過中國航天成就。
筷子成功夾火箭
「星艦」是在當地時間13日早上8時30分在德克薩斯博卡奇卡的基地發射升空。不久後,火箭第一級助推器(名為「超級重型」)和第二級飛船在離地約74公里的高度成功分離。
發射約七分鐘後,助推器上33個引擎中的三個重新發動為其減速,助推器並以接近垂直狀態返回發射場,併成功被兩個連接在發射塔上、暱稱「筷子」(Chopsticks)的兩個巨大機械臂牢牢夾住,實現SpaceX追求可快速重複使用火箭助推器的世界創舉。
火箭助推器重返地面的同時,太空船則在脱離推進器後,利用六個引擎繼續飛行,並按照計劃成功濺落印度洋目標位置。直播畫面顯示,濺落現場有煙霧和火光,全程歷時大約一小時。
星艦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火箭,總高度為122米(約40層樓高),由兩部分組成,底部是長約70米的超級重型助推器,頂部是太空員乘坐的飛船,兩級均可重複使用。在美國宇航局(NASA)讓宇航員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Artemis)計劃裏,星艦將擔起月球着陸器的任務。
星艦在過去一年半里已完成五次試飛,可說是按部就班,但也一波三折,助推器和飛船曾在試飛中爆炸。未來兩年,星艦還將開展超過五次的試飛改進發射任務,鎖定2026年實現美國載人登月目標。
至於「筷子夾火箭」,則被美國媒體稱為史無前例的全新火箭回收方式。該項技術對火箭飛行控制系統的精密度和懸停能力要求極高,略有偏差就可能導致火箭在發射塔上傾倒或爆炸。
這項宇航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不僅將顯著提高火箭的可重複使用性,也能讓超重型助推器「瘦身減重」,將為穩定減震的重量轉移到「筷子」等地面固定設施上,省下的重量能讓星艦太空船攜帶更多貨物飛上太空,由此也降低發射成本。
《新京報》星期二(10月15日)引述北京航天基建和運營服務商航天馭星副總裁曹夢分析,進入太空成本低且能力強後,運載火箭未來可能變成自由實現天地往返的交通工具,可以實現地球上任意兩點之間一小時內抵達。
SpaceX目標是每年生產逾千艘星艦,從而實現一周雙飛,並在2050年前殖民火星。
專家:中國類似火箭可能還得「再等一等」
在太平洋的另一邊,不少中國輿論對筷子成功夾火箭表示讚賞。觀察者網星期一(10月14日)則引述航空航天撰稿人高天偉研判,中國類似火箭可能還得「再等一等」,並指中國的長征九號火箭設計明顯跟隨星艦。
高天偉指出,這款火箭概念披露已有約10年時間,方案几經迭代,最新已經縮小至類似星艦的9米直徑箭體、幾十台發動機並聯設計。但長征九號截至目前遲遲未正式立項。
他認為,中國對「跟」星艦看似不着急,是因星艦的發展路線還有很大不確定性,尚未完成技術和商業閉環。中國如果貿然跟隨,一旦半途出現不可克服的障礙,將造成巨大的時間和經濟浪費,甚至影響本可以穩妥路線完成的重要任務。
儘管中國在航天領域已趕超多國,目前無論技術還是市場都穩居世界第二,但高天偉也坦言,中國在技術和資源積累上仍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
以運力20噸以上大型火箭為例,美國自1960年代起即成熟運用,中國則直到2016年才解決有無。在航天經費方面,中國近年也才大幅跟上,外媒測算中國的投入僅相當於約美國50%。
高天偉認為,與美國的上述差距決定中國必須有所作為,但又須量力而行。
另一方面,也有網民對中美火箭在中國輿論場上的熱度存在巨大落差表示不悦。
網易14日出現以《崇洋媚外?美國星艦回收成功全網歌頌,國產朱雀卻無人問津》為題的文章,指出星艦被全網吹捧,一方面是馬斯克的個人魅力和高影響力,另一方面是國際媒體廣泛宣傳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文章並指出,中國民企自主研發可重複使用的「朱雀三號VTVL-1」回收試驗箭,今年9月11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了10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飛船併成功實現了回收,卻無人問津。
文章並為朱雀三號鳴不平,指國產火箭的研發歷程同樣充滿挑戰和艱辛,面臨技術難題、資金壓力、時間緊迫等多項挑戰,從無到有不斷髮展壯大。
與國際媒體對星艦的廣泛報道相比,文章認為,中國國內航天宣傳力度則顯不足,導致朱雀火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較低。中國一些民眾對國內航天成就缺乏了解或存在偏見,認為國外技術一定比國內先進,可能也導致朱雀缺乏討論度。
文章指出,中國在航天領域也有技術優勢和創新成果,如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嫦娥工程、北斗導航系統等,呼籲增強對國產航天的信心和自豪感,避免片面比較和盲目崇拜,同時以開放心態學習國外先進經驗。
朱雀三號副總工程師:不敢說與星艦進行直接比較
據中國媒體報道,朱雀三號是中國首款不鏽鋼液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民企藍箭航天在去年12月發布,今年1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首次飛行試驗,今年開展多次飛行驗證後,預計2025年首飛,發射成本比一次性使用火箭可降低八九成。
朱雀三號火箭總長76.6米,只有星艦的三分之二;起飛重量約660噸,與星艦的近5000噸相去甚遠。在低軌運力方面,朱雀三號為21.3噸,與星艦可高達150噸並非一個等量。
至於兩艘火箭的相同點,朱雀三號和星艦同樣使用液氧甲烷作為火箭燃料,艦體都由不鏽鋼打造。藍箭航天創始人兼董事長張昌武指出,不鏽鋼箭體結構可大幅降低火箭的製造成本,縮短生產周期,耐高温的性能在火箭多次返回、重複使用上具備明顯優勢。
航天專家則指出,液氧甲烷火箭在全球已進入快速研製發展期,能滿足大規模進出太空、航班化運輸、大推力、高性能、可重複使用等要求。
《新京報》15日引述藍箭航天朱雀三號火箭型號副總工程師董鍇形容,星艦新一輪發射「有點像大航海時代,當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人們終於確信地球是圓的」。
董鍇表示,SpaceX開放度很高,藍箭航天始終關注每一步進展,內部有專門小組對此展開專門分析。他指出,星艦第四次和第五次試飛情況,對朱雀三號後續設計和研發方案選擇都有借鑑意義。
董鍇也判斷,目前中國商業航天與星艦的差距仍非常明顯,「我們還不敢說與星艦進行直接比較,還是那句話『趕上並超越世界先進水平』,先趕上。」
中國航天訊息過多引發訊息疲勞
中國近年在航天不斷取得突破,去年航天發射次數及航天器研製數量都創下新高。
據今年2月底發布的《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去年中國航天共實施67次發射任務,研製發射221個航天器,發射次數及航天器數量刷新中國最高紀錄。中國的發射次數並位列世界第二,佔世界(223次)的三成。
其中,國有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47次,商業運載火箭發射次數也顯著提升。
《藍皮書》並預計,今年中國航天預計實施100次左右發射任務,有望創造新紀錄。其中,中國空間站進入常態化運營模式,年內將完成兩次貨運飛船、兩次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和兩次返回任務;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為月背與地球間提供中繼通信;發射嫦娥六號探測器,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南極採樣返回。
中國今年還將發射海洋鹽度探測衛星,實施長征六號丙、長征十二號等新型運載火箭首飛;國內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迎來首次發射任務,多個衛星星座將加速組網建設。
從以上看來,中國航天領域目前不僅發展快速,還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相較星艦的萬千聚焦於一身,中國航天的相關新聞訊息太多,分散了公眾的注意力甚至一定程度引發訊息疲勞,但並不意味這些項目含金量不高。
在中美持續爭奪太空主導權的節點上,輿論對技術突破的關注度對兩強而言其實並不重要,關鍵還在誰掌握核心技術,在大時代中掌握先機。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