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7月14|鬼節晚上不宜外出嗎 科學數據顯示它竟是吉祥月?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也是民間口中的「鬼節」,或佛教的盂蘭盆節。百年來中國人遷居南洋,把中元節習俗也帶來新馬兩地。生活在新加坡這段時間,發現本地華人對中元節的重視,比馬來西亞有過之而無不及,堪稱全島共慶的盛大節日。

據說七月初一到三十,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孤魂野鬼來人間度假一個月,順便享用美食。若把道教和佛教對七月鬼節的看法放一邊,此「鬼節」的信仰確實影響許多華人的生活大小事,包括農曆七月該不該結婚、生孩子、搬家、旅行、夜間外出,還有該不該去醫院看病或動手術。

既然是鬼月,出來「害人」的鬼特別多,這應該會反映在死亡統計數據上,而這個假設真的有人當做研究題目來測試。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比較了1995年至2000年,香港人在鬼月的死亡總數(超過18萬例),及四種常見死因(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肺炎)的死亡人數,再以每年農曆七月前連續兩周的死亡人數作為對照組。結果顯示,男性死亡人數沒差異,但女性死亡人數顯著減少(引自2012年4月《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期刊論文 )。

8月29日為農曆七月十四「鬼門關開」日子,晚上沙田禾輋邨有居民按習俗燒街衣祭祀。(夏家朗攝)

該論文結論相當具有黑色諷刺意味:「香港女性為保護家庭,會推遲死亡,直到餓鬼被供養和驅逐後。」研究員的看法是,華人女性比男性更迷信,更懂得規避風險,所以堅持不願在鬼月時放棄生命。

鬼節信仰也影響醫院的手術安排。依據許多華人認為「在鬼月進行手術很不吉利」的文化信仰,台北醫學大學分析了1997年至2003年期間,共175萬筆分娩案例,發現剖腹產率在鬼月期間明顯低於其他月份,農曆六月則顯示分娩增加,而且幾乎全是剖腹產。這意味着,許多女性為避免在七月進行剖腹產,而選擇提前進行手術,其中有許多是醫學上不必要的剖腹產(引自2006年6月《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期刊論文)。

另,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調查了2000年到2011年期間,鬼節信仰對台灣人膝關節和股骨骨折相關手術的影響,發現這些手術數量在農曆七月顯著減少。另一研究則使用2001年至2010年間的數據,顯示鬼月期間,台灣人接受白內障手術的數量顯著減少。

是不是避免在鬼月進行手術,就能減少不幸事件的發生?數據給出不同結論。

台灣振興醫院院長魏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7年五年內,共2943名患者接受心臟手術,其中196人的手術在鬼月進行,死亡率為2.6%,遠低於整體死亡率的4%。

8月29日為農曆七月十四「鬼門關開」日子,晚上沙田禾輋邨有居民按習俗燒街衣祭祀。(夏家朗攝)

再看以下數據,就知道鬼月信仰其實有正面效應。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研究團隊分析了1981年至2005年的死亡案例數據,發現鬼月期間意外溺水死亡率為每月每百萬有1.37人,顯著低於非鬼月期間的1.67人。這相信是人們在鬼月減少與水有關的活動,從而導致溺水死亡人數的減少。

此外,奧地利約翰·開普勒林茨大學跨國團隊統計了台灣1980年至2001年期間死亡記錄,以及1982年至1995年的住院數據;和前述研究成果相似,鬼月期間死亡率減少約3.9%。

這表明,由於對鬼的恐懼,許多人因此避開了某些高風險活動,間接挽救了生命(詳見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2019年1月發布的報告《迷信對健康的影響:來自台灣鬼節的證據》「The Effect of Superstition on Health: Evidence from the Taiwanese Ghost Month」 )。研究還計算出每年「託鬼月之福」間接被挽救的性命,高達316人。

這些科學數據教會我們的是,鬼月其實是「吉祥月」,不值得讓我們因此激活心理神經內分泌的「恐懼」機制,每天提心吊膽過日子。

樹正不怕月影斜,心正不怕魔來擾。更何況,世間諸事的發生和不發生,自會依循自然法則操作;腳踏實地做好日常裏的每一分善意和善行,每個月都會是吉祥月。

作者宋明家是馬來西亞蒙納士大學副教授,分子遺傳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