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病毒」已經到來:下一場疫情正席捲全球野生動物?
我是一名研究新發傳染病的保育生物學家。當人們問我認為下一次全球疫情何時到來,我經常說,它已經來了——而且正有更多的物種遭受它的折磨。
作者:英國East Anglia大學保育生物學家Diana Bell
我所指的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HPAI H5N1),又稱禽流感,在過去三年中,它已導致數百萬隻鳥類和數量不明的哺乳動物死亡。
這種病毒於1997年在中國的家鵝身上出現,並迅速傳染給東南亞的人類,死亡率約為40-50%。2005年,我的研究小組在越南菊芳國家公園(Cuc Phuong National Park)的圈養繁殖項目中發現了這種病毒,當時病毒殺死了一隻哺乳動物——瀕臨滅絕的長頜帶狸(Owston's palm civet)。
沒有確實證據顯示這些動物是如何感染禽流感的。它們的食物主要是蚯蚓,因此不像該地區的許多圈養老虎那樣因為吃了染病家禽而感染的。
這一發現促使我們對所有經過證實的禽流感感染死亡報告進行整理,評估這種病毒對野生動物可能造成的威脅有多大。
以下就是一種在中國家禽中發現的新病毒,是如何蔓延並威脅到世界上如此多的生物多樣性的。
最初的跡象
直到2005年12月,大多數確診感染病例都是在泰國和柬埔寨的動物園和救援中心發現的。2006年我們進行的一項分析表明,在所有屬於雀鳥的種類中(分類學家稱之為「目」)中,有13個目(相當於所有目的近一半)包含了所有鳥類物種的84%,這當中,每個目下都有一個種類出現過感染禽流感致死的報告。
我們在20年前就推斷,目前流行的H5N1病毒株很可能對所有鳥類都具有高致病性。我們還發現,確診受感染的物種名單中包括全球瀕危物種,而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重要棲息地也靠近報告的禽類疫情爆發地。
本世紀初,已知容易感染禽流感的哺乳包括靈長類動物、齧齒動物、豬和兔子。據報道,孟加拉虎和雲豹等大型食肉動物以及家貓也曾死於H5N1。
我們在2006年發表的論文顯示,這種病毒很容易跨物種傳播,並指出它有一天可能會引發大規模疫情、對全球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
不幸的是,我們的警告是正確的。
四處蔓延的疾病
二十年過去了,從北極高緯度地區到南極大陸,禽流感都在奪走物種的生命。
在過去幾年裏,禽流感在歐洲迅速蔓延,並波及北美和南美,導致數百萬家禽以及各種鳥類和哺乳動物死亡。最近的一篇論文發現,自2020年以來,26個國家上報了至少有48種哺乳動物死於該病毒,這也是報告的感染病例最新一輪的增長。
就連海洋生物也不安全。自2020年以來,已有13種水生哺乳動物死亡,其中包括美洲海獅、江豚和海豚,在南美洲,這些動物以數千的規模成批死亡。山獅、猞猁、棕熊、黑熊和北極熊等生活在陸地上的各種食腐性和捕食性哺乳動物,現在也被證實容易受到影響。
僅在英國,就有超過75%的北賊鷗死亡,英國北鰹鳥(Northern Gannet)的數量也減少了25%。白嘴端鳳頭燕鷗(35%)和普通燕鷗(42%)的數量近期也因病毒而下降。
科學家們還沒能在所有受影響物種中獲得病毒序列。通過研究和持續監控,我們能知道病毒的適應能力,以及它是否會傳染給更多的物種。我們已經知道它可以感染人類——一種或多種基因突變可能會提高它的傳染性。
十字路口
200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21日期間,共有23個國家報告了882例人類感染H5N1病毒的病例,其中461例(52%)為死亡病例。
這些死亡病例中的一半以上發生在越南、中國、柬埔寨和老撾。柬埔寨於2003年12月首次記錄到禽類感染人類的病例。直到2014年才又斷斷續續的報告了一些病例,之後則一直沒有記錄,直到2023年,報告的64例病例中有41人死亡。2014年後,人們在柬埔寨的家禽中發現造成死亡的H5N1病毒的亞型。在2000年代初,H5N1病毒曾在人類間傳播,死亡率很高,因此,如今再次有人在接觸家禽後死亡,這十分令人擔憂。
令人類擔憂的不僅僅是H5亞型禽流感。H10N1病毒最初是從韓國的野鳥身上分離出來的,但中國和蒙古也報告發現了含有這種病毒的樣本。
最近的研究發現,在實驗室中的老鼠和雪貂感染這些特定的病毒亞型死亡後,可能會傳染給人類。第一個被證實感染H10N5的人於2024年1月27日在中國死亡,但這名患者也患有季節性流感(H3N2)。他曾接觸過活的家禽,而這些家禽的H10N5檢測結果也呈陽性。
過去三年裏,曾出現禽流感致死的物種中,有一些已經瀕臨滅絕。南極洲大陸則剛剛出現首例死於該病毒的賊鷗,由於賊鷗會捕食企鵝蛋和雛鳥,企鵝群也面臨迫在眉睫的威脅。在智利,病毒已經殺死了洪保德環企鵝。
怎樣才能阻止H5N1和其他禽流感疫情?我們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徹底改革家禽生產。讓飼養雞蛋和雛雞的國內農場實現自給自足,不再向國際出口,並防止養殖場漸漸發展成超過一百萬隻家禽的超大規模的趨勢。
為避免出現最糟糕的情況,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孵化這種病毒的集約化家禽養殖場,防止它給我們帶來危害。
本文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香港01獲授權編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點擊閱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