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收購Supreme】連鎖店模式未必是好 物以罕為貴才是致勝之道

撰文:張榮熹
出版:更新:

【收購Supreme】較之Supreme的James Jebbia,也許Colette的Sarah Andelman和Stussy的Shawn Stussy才真正是值得載入史冊的清流,將名利看得雲淡風輕,從高峯之上急流勇退,只求活出自我。這種氣度和風骨,是真正藝術家才會具備的特質。

沒有態度的Supreme,大家還未喜歡嗎?(Fashion Network)
VF Corp目前旗下的品牌。(VF Corp)

當然於這個誰大誰惡誰正確的資本主義世代,清高地談藝術意義和道德意志,只會被人笑作傻子,但歷史也證明,好些品牌正正是因為過度擴張,最終面臨破產,甚至倒閉,例如Forever 21和La Chapelle拉夏貝爾就是好例子。雖然今次21億美元收購Supreme的VF Corp,財雄勢大又經驗老到,Supreme在他們領導之下,未來十年也不見會出問題,但十年之後……

因過份擴張而死的品牌:Forever 21。(Peppermint)
當然Supreme亦有網店,但很多地區都不設購買服務的,包括香港。(Supreme)

事關Supreme這二十六年其中一個重要致勝之道——稀有性,特別在2017年前還未被Carlyle Group收購的時代,以獨立品牌姿態行走江湖的Supreme,其產品數量保持在一定數量;專門店逢星期四開賣時(日本地區則是星期六),更規定顧客排隊入場購買;好些熱賣單品如Box Tee,更會失驚無神停止生產,或將原來Made in USA的鬼罕背包,交由中國製造。如斯種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麻煩不便,均成功揣摩到消費者虛榮消費心理,愈難愈愛,終使到Supreme神聖不可侵犯,長做長有。

東京原宿經常萬人空巷排隊,就是為了買Goro's。(Reddit)
Goro's全球就只有一個官方銷售渠道,就是他們唯一的專門店。(Reddit)

這種販賣稀有的獨立品牌,與這個商業世代下縱然愈來愈少,但還是有的,例如日本銀器Goro's、英國Paul Harnden或奧地利神隱時裝大師Carol Christian Poell等,都是屹立經年,仍然堅持限量生產,罕有銷售渠道的特權階級,錢一時三刻未必賺得最多,卻總給能夠安穩地賺下去,極少遇上經營困難問題,看看Goro's,就算失去了主腦人高橋吾郎,只要成功保持稀有性,Goro's全球唯一表參道專門店,每年每月每日都永無止境大排長龍。

總有很多人覺得,論街頭時裝的藝術意義,和道德價值,James Jebbia是遠不及Shawn Stussy。(BOF)
在Shawn Stussy面前,Kim Jones都不過是小朋友。(Dior)

或者有人會覺得,就算現在被VF Corp收購,只要商業策略控制得宜,Supreme不就仍然可以保持其稀有性這核心價值嗎?

對於這個構想,只能夠說理論上是可行,但問題現在VF Corp乃斥資21億美元(約162億港元)去收購一個品牌,面對這個天文數字,Supreme基本上已沒可能維持以往依然相對小眾的經營模式,全面推向國際化、產品批量化、以及在全球各國開設更多更大的官方專門店,這些都是指日可待,以前亞洲地區只有日本有Supreme專門店,現在五年後或許香港、上海都會有,十五年之後甚至會跟Vans一樣,單單是香港就有18間連鎖專門店之多,恭喜大家終於不用食炒價買水貨了,但是否反而有些失落感呢?

可以想像,在同集團的情況下,未來Supreme × Vans的合作只會愈來愈多。(Vans)

何況這類「隔籬飯香」的案例,在時裝世界以外,同樣比比皆是。像吉野家於91年由日本初登陸香港,到了90年代尾、00年代,當時分店仍維持區區數間,人們無懼山長水遠,大排長龍,為的就是吃它一碗牛肉丼,然而時移勢易,隨着分店愈開愈多,已達至泛濫地步,這個東京百年老字號,也漸漸在港人心目中失去光環,昔日以食到這牛肉丼為榮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復返。

何況這類「隔離飯香」的案例,就算在時裝世界以外,同樣比比皆是。(資料圖片)
Colette Roussaux與Sarah Andelman兩母女。(Agnes Dherbeys)

所以話,較之Supreme的James Jebbia,Colette的Sarah Andelman和Stussy的Shawn Stussy或者才是真正值得載入史冊的清流,前者覺得媽媽已年老退休,自己一個再經營下去已沒意思,把如日中天的巴黎時裝店結業;後者則貴為美國街牌元祖,卻於1996年賣掉自己股份退場,以留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將名利看得雲淡風輕,從高峰之上急流勇退,只求活出自我,這種氣度和風骨,是真正藝術家才會具備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