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台灣大學生期末作業《紅色眼鏡》 戴上後再也看不見自由

撰文:陳婷楓
出版:更新:

台中兩岸關係愈趨緊張,不少台灣人恐怕益發強大富有的中國,終有一天會把台灣文化吞噬殆盡。
台灣藝術學生盛以和將內心的恐懼轉化成創作靈感,為大家交出《紅色眼鏡》(Red Glasses)。

台灣藝術學生盛以和。(FB@Sheng Benjamin)

《紅色眼鏡》是台灣政治大學學生盛以和其中一堂課的期末作業。起先他想交出一份可以化解現時社會歧視性言論的作業:「原本是想用柔性、純真的調性,希望鄉民不要使用歧視性詞彙。」

不過在過程中,他發現念頭過於廣泛,難以發展成一件實體的作品,加上對台中關係愈發有感覺,於是兜了個大彎,把作品主題聚焦在「中國與台灣」上。

整件作品包含一副眼鏡及一本小書冊。眼鏡的外形就如一般的3D眼鏡,盛以和一開始也打算以一藍一紅作為眼鏡鏡片,可是因為玻璃紙的立體效果不是很好,而且他也不想激起黨派鬥爭,讓人以為他是在諷刺親中的國民黨(藍營)。

因此在反覆思索之後,他認為台灣依然有多個大大小小的政黨存在,但在中國卻是一黨專政,只能允許「紅色」存在,因此最後在作品中把藍色剔走,集中在紅色上,讓大家明暸單一的「紅色」才是他以及不少台灣人最拒絕的顏色。

《紅色眼鏡》(FB@Sheng Benjamin)

當大家戴上這副紅色眼鏡閱讀書冊,書冊本來的色彩全被紅色及黑色吞噬,部份圖案如小熊維尼、《氣球女孩》中紅色氣球(象徵愛與希望)、象徵同性戀平權的彩虹旗、象徵豬瘟的豬群全都消失無縱。

戴上眼鏡後,書冊會出現變化:

+12
我們現在還有選擇戴上或不戴上這個眼鏡的權利,但有些地方已經沒有辦法把它脫下來了。
盛以和

當不同的人看見這片單一的紅時,有人會感到可怕及憤怒,有人則認為這要比多彩的畫面來得好。盛以和以圖像取代語言與文字,為觀者保留了更大的詮釋空間。而各種不同的反應,反映出作品的意義因每個人的價值觀影響而各有不同。當持有不同立場的人戴上紅色眼鏡後,可藉此了解到對方的看見的世界,從而化解彼此的隔閡與衝突。

盛以和完成了這件具有創意的作品後,得到不少支持,他亦憑藉《紅色眼鏡》入選Spikes Academy,能夠與亞洲11國的其他13位同學一起接受國際大師指導。在頒獎台上,他說:「我們現在還有選擇戴上或不戴上這個眼鏡的權利,但有些地方已經沒有辦法把它脫下來了」。

消失的自由,才是大家最大的恐懼。

《紅色眼鏡》(FB@Sheng Benjamin)

盛以和最近在個人Facebook帳戶上,不時上載支持香港反逃犯修訂條例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