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深圳高仿藝術勝地大芬油畫村 「街頭梵高」們終能進駐美術館?
還記得第一次去大芬村的時候,小編還是個上高一的美術生,對「中國第一油畫村」充滿好奇。
當時的大芬村街道雜亂,放眼望去路邊堆着各種各樣的油畫,臨街賣畫的店舖一間挨着一間。街上小孩玩鬧嬉戲,不時有電單車、汽車呼嘯而過,掀起一陣尾風…如今已經12年過去,大芬村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了。
大芬村, 一個全是「色彩」的地方
以前的大芬村,最多的不是人,是畫、是色彩。無論是擺在商店內外裱裝好的油畫,還是攤在街邊晾曬的新作,甚至窗戶、牆壁、台階、小巷裡全都是隨性揮就的色彩畫。而現在,所有的色彩都集中在商店內外的畫上,其他地方幾乎看不到了。
村裡每間店都有自己的風格,無論大小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油畫。以前來大芬村看到最多的就是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星空》、《自畫像》…幾乎每一間店都能看到幾幅。而現在,畫師們自己創作的作品越來越多,風格也不盡相同,每一幅都很有特色。從二三十塊一幅的小油畫到幾百上千甚至更高的大油畫都應有盡有,相信你總能選到自己想要的。
很多店鋪都能零基礎體驗油畫,畫完的作品可以帶走,小孩子們坐在店裏手上拿着畫筆,一筆一筆認真塗抹,臉上洋溢着微笑。村裡來來往往都是慕名而來的遊客,駐足於店前靜靜欣賞每幅作品,不時發出一兩聲讚歎。而創造這些畫的人,又在哪裡呢?
在大芬村,遇見10000名「中國梵高」
在偏僻的巷子裡,又是另一幅風景。我一直覺得大芬村的畫師們是最貼地的,他們幕天席地,坐在巷子裡旁若無人地畫畫,路過他們身邊都會被那種認真的態度所吸引,沒有人打擾他們,所有人都安安靜靜地看著。這也是大芬村獨有的魅力之一。
這裡的畫師們年齡跨度很大,無論是二十歲的年輕人還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每人手上都拿着畫筆專心作畫,藝術不分國界,同樣不分年齡。
正在專注作畫的大芬村畫師▼
以前學畫畫的老師告訴我們,以後最好不要像大芬村裏畫畫的人一樣,基本都是臨摹名家作品,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創作,這樣充其量只能叫做「畫匠」,而不是「畫師」。從前的大芬村或許存在這個問題,就像在紀錄片《中國梵高》裡,主角趙小勇畫了二十年的梵高,但是沒有一幅自己的作品。
但是現在,這麼多家店看過來,幾乎沒有雷同的畫作,這裡畫畫的人可能也意識到了不能光靠臨摹,開始創作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作品,已經有資格稱作為「畫師」了。
在這麼炎熱的天氣裡,三個畫師擠在一間店裡畫畫,僅靠一個風扇降溫,空氣裡充斥着顏料、汗水混合的氣味。雖然條件有限,但是他們認真作畫的態度值得欽佩。他們或許不是梵高、不是莫奈,但他們也擁有自己的作品,並為自己的夢想努力着。但是小編轉完一圈發現,原先幾乎每條巷子裡都有作畫的畫師,現在卻看不到了。
如今的大芬村,變了…
之前就聽說大芬村因為政府規劃要改造轉型,小編去的時候已經快重新規劃完了。街道變得寬敞,乾乾淨淨,每間店鋪也都收拾得很整齊。以前充斥街邊的油畫都不見了,道路重新鋪過,畫上了停車線,也看不到到處穿行的電單車和送貨的三輪車了,一切顯得井井有條。
但是相比之前,小編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看着空空的街道,我總算明白了,少的是那種鮮活的,充滿市井氣息的作畫氛圍;少的是充斥整塊牆壁、小巷的濃烈色彩;少的是大芬村以前獨有的藝術魅力。
現在的小巷裡全都疏疏落落的,那些在巷子裡作畫的畫師不知道何去何從,小編看到一個白衣少女安靜的畫畫,顯得有些孤單。還有很多店鋪拆了外牆,等待重新建造,於是只能看到一些殘留的裝飾擺件,述說着舊日的時光。
大芬油畫村現況▼
隔着一條街,就是新建的大芬美術館,從遠處看很大氣美觀,裡面展示了很多大芬村畫師們創作的作品,不用門票,可以隨意參觀。場館內部寬敞明亮,牆壁上展示着一幅接一幅畫作,這些畫風格各異,表達不同的情感。
場館二樓展示的作品更多樣化,有一個展廳還把畫做成了周邊產品,感覺更貼地。如果來了大芬村,小編強烈推薦你們到大芬美術館看看,村裏展現不了的藝術作品和創造力全都在這裏。
大芬美術館內部▼
只有看過這些,你才能更了解大芬,了解這些畫師們的藝術和他們的努力和追求。雖然現在的大芬不復從前的模樣,少了很多藝術氣息,但是小編還是建議你們去看看。看看中國的「梵高」們,看看他們的畫,看看他們的夢想。看看他們是如何在深圳這樣的城市,在城中村裡展現出來的對藝術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雖然不是梵高,但我們每個人,都有展望星空的權利。
【本文獲「深圳吃喝玩樂」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szhen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