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紐約時報》到LOOKBOOK當道 網紅年代「街拍」正在沒落中?
「龍友」橫行,明星機場街拍滿地!曾經是時髦穿衣參考的街拍,變得不再流行了嗎?
文:外灘君
在我剛上大學的時候,「街拍」已經開始在時髦人當中流行了。那時的拍者與被拍者,均令旁人側目。聽朋友說,她隔壁寢室幾個漂亮的小姑娘到了周末就盛裝打扮去商場,希望她們的穿搭加上美貌臉蛋,能入攝影師的法眼。而當年如果被別人告知「我在XX街拍的網站上看到你了」,那簡直是時尚品位得到認可的最佳佐證。
若干年過去,我成為一名時裝編輯。剛工作的時候每周有至少2條街拍主題的內容要製作,讀者們的反響也很好。但最近兩年我發現,在標題裏出現「街拍」兩個字,已經不能再讓大多數讀者提起興趣。是街拍這門生意在沒落,還是如今的時髦人都不看街拍學穿衣了?
愈來愈多的「假街拍」
中國國內的街拍從鼎盛到走向優劣分化的過程中,一些有趣的現象正在發生。比如一些淘寶店主,「預備役網紅」們有組織的擺拍。先不說擺拍和街拍的初衷大相徑庭,被拍者一水兒的網紅錐子臉一字眉,還有些充斥着高仿貨的搭配,也難以讓人留下印象。
北京三里屯、成都太古里這些時髦人出沒的地方,每年夏天都有一群扛着長槍短炮的老法師駐紮。他們有些確實是在拍攝街頭照自娛自樂,但有些表面上是在「街拍」,其實鏡頭瞄準的是姑娘的局部,甚至專拍走光照。(這只是存在的個別現象,並不是所有的中老年攝影愛好者都是這樣
也有一些不法分子混入「龍友」的隊伍,他們眼中的「街拍」其實是可以發在某些隱晦平台的人體攝影藝術,下圖這位知友的回答就能說明問題。
與此同時,有中國特色的明星街拍也開始興起——你可能已經知道我要說的是「機場街拍」了。這些被加上粉絲濾鏡的街拍,其實都是明星帶着化妝、攝影團隊扛着專業器材跑到機場航站樓外,大費周章拗出來的。如今年輕人熱衷的抖音、快手上,也有一些人氣較高的街拍賬號。
將平面街拍照換成小視頻的形式,確實生動很多,這些小視頻多以全身造型展示+被拍者描述自身全身的品牌/價格為主,無形中也讓拍攝者主動去選擇有話題性的被拍攝對象,單品價格高或者打扮獵奇的,討論度自然也高。
街拍如何成為一門生意?
在被稱為「街拍鼻祖」的《紐約時報》攝影師Bill Cunningham眼中,街拍不僅是一輩子的事業,更超越了普通拍照的範疇,成了他自發研究的文化人類學,記錄着一個時代裏不斷變化的社會場景。
4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Bill Cunningham醉心於拍攝真實而有趣的行人,不光是時裝週時路邊的人群,更多是「用靈魂在穿衣」的年輕人,甚至是跨越街道旁積雪時行色匆匆的上班族。
作為街拍鼻祖,Bill Cunningham將自己的愛好化為了可以維持生活的事業,從1989年起,他在《紐約時報》上開設「On the Street」和「Evening Hours」兩個專欄,一直到他2016年逝世。
在被稱為「亞洲潮流之都」的日本,街拍雖然極其豐富,但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生存也並非易事。2017 年2 月,創刊20 年的日本街拍雜誌《FRUiTS》宣布停刊,這本雜誌記錄着東京里原宿地區發源的日本街頭時尚,雜誌創始人青木正一堅持以「一整頁的街拍照+嵌入拍攝對象的個人信息及愛好」的首創形式,將原宿時尚推向了世界。
對於《FRUiTS》停刊的惋惜消息,創始人青木正一在接受日本時尚網站《Fashionsnap》採訪時表示:「多年來,特別從2016 年開始,值得被拍的年輕人愈來愈少了。」
但在宣布停刊消息僅8 個月後,青木正一便高調宣布推出新的副刊雜誌《Nil》,讓原本的《FRUiTS》復活。
新雜誌《Nil》面向千禧一代為主的年輕人群,同樣以此前的街拍文化為基礎,但將視野放得更加寬廣,不僅有街頭文化,更有生活方式的內容注入,也有了名人採訪、廣告頁面等可以為雜誌帶來收入,也更吸睛的內容。
雖然紙媒在全球範圍內都在衰退,但網站如果不與時俱進,也會被新的電子平台替代。成立於2008年的網站「LOOKBOOK」,飛速成為全球20 歲左右年輕人們瘋狂追逐的穿搭平台,在這裏上傳自己的擺拍搭配圖片。那時普通年輕人的穿搭鮮有奢侈大牌出現,LOOKBOOK也因此成了ZARA、H&M、American Apparel等平價時尚品牌在全球崛起的有力推手。
現在,LOOKBOOK依然沿襲着當年「圖片+國家+名字+點贊」的模式,但跳出創辦之初只面向青少年的範疇,增加了不同場景、風格的分類標籤,持續在全球範圍內影響着不同年齡段人們的穿衣風格,也通過邀請品牌官方及電商平台的入駐,為讀者們提供「即看即買」的瀏覽體驗。
將街拍照片集合成書,同樣是「後街拍時代」的生財之道之一。
美國著名時尚生活網站Refinery29.com就曾推出過大受好評的街拍書《Refinery29:Styles Stalking》。書中按照穿衣風格進行分類,也有Natalie Joos、Leandra Medine等街拍紅人們的採訪。
已經頗有名氣的時尚達人韓火火,也聯手高圓圓、Angelababy 等圈內好友推出自己的街拍穿搭書《Fire Bible》,除了街拍,有時裝知識更有明星背書,銷量自然不錯。
按圖看看現今的街拍雜誌長甚麼模樣▼
年輕人都在看什麼學搭配?
街拍大潮中,逐漸淘洗出一群「經常被街拍」的時尚達人,他們中的很多如今有一個更通俗的名字:Fashion Blogger。
在如今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長久瀏覽不同風格的街拍會讓許多人覺得: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比以往更加難。而風格審美固定的Fashion Blogger,顯然更對他們胃口。
對於Fashion Blogger們來說,秀場外的街拍是提升知名度的有效途徑,也是與攝影師們「混臉熟」的最快方法。
隨着前文中提到的「龍友」等讓街拍逐漸變味,曾經追逐街拍搭配的年輕人們,關注的重點也逐漸更加細分。「你可能還會喜歡這些人」的大數據,讓你在社交網絡上可以更多的關注品位風格類似的Blogger。
Blogger們比普通人時髦有範,又比明星平易近人,有了一定知名度後,還可以聯手品牌來一次接地氣的「粉絲見面會」,人人都會誇「人超Nice 又沒有架子」,重要場合時身上穿着的衣服也能有品牌贊助,自然搏得眼球。
而街拍攝影師們拍攝了這些穿着贊助衣服的Blogger,出來的照片自然成了時尚網站主推的「當季新款」。不過,在某搜索引擎上輸入「街拍」兩個字,得到的一些關鍵詞讓我覺得:國內街拍愈來愈無趣這件事,有時候可能真的不怪攝影師。
時尚街拍在中國
發源於國外時裝周秀場外的街拍,最初是攝影師們為了記錄時裝週上盛裝打扮的編輯、明星們的穿搭造型而拍攝的照片。一些時尚雜誌每期也專門有幾頁以街拍時尚達人為主題的內容。
不同於「狗仔隊偷拍」的概念,街拍更加講求一瞬間的美感。被街拍者雖然很多穿着最新的時髦衣服,卻比原本展示這些衣服的模特更加平易近人,這大大拉近了普羅大眾與高端時尚之間的距離。
要是被拍者能有一些高街品牌與平價品牌的搭配,那就更棒了——那時候的年輕人會在論壇下面瘋狂尋找這些衣服的品牌,然後想辦法購買,熱情不亞於現在的Fashion Blogger同款。如果你對文章的開頭有一些感觸,那我們大概是同一批在國內受到街拍時尚影響的人。
2008年左右在各大城市興起的「P1城市街拍」,是大多數國內年輕人對於街拍這一概念的啟蒙。那時候的P1 街拍湧現出不少優秀的作品,一些在當時看來稀奇古怪穿搭的出現,讓這個平台的人氣愈來愈高,並且捧紅了以韓火火為首的一些時尚偶像。
時間走到2010年初,隨着翻閱某些網站變得困難,豆瓣紅人「堂邦嘉真」的相冊成了大家追更的目標,「模特兒們下班後」、「氣場,I'M Koo街拍」等相冊的名字,至今想起來還記憶猶新。
除了各個著名街拍攝影師的作品,堂邦嘉真還從不同網站上收集各個國家的街拍,以及一些小眾品牌的lookbook,給了當時的我無限靈感。除了街拍團體和集合網站,一些有風格的個人街拍攝影師也在萌芽。
按圖看看較早期中國內地的街拍作品▼
張佳音原本是P1街拍的一位攝影師,2012年8月,他創辦了自己的街拍Blog:ShanghaiExpress,同名微博也從那時起開始運營。厭倦了擺拍和毫無風格的低質量街拍圖,張佳音的街拍作品可以說是中國街拍中的一股清流。他時常出現在上海的原法租界區,或者繁華的淮海中路等街道,在自我介紹並徵得被拍攝者的同意後,才會找機會按下快門。
我非常喜歡張佳音的街拍作品,卻常常在描述「為什麼喜歡」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文字,好像是那些有趣的搭配吸引了我,又好像不是。大概是照片的每一寸中透出的真實、隨意的肢體神態以及「穿著合適自己又時髦的衣服」的態度,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高級審美,但這美卻是來自生活,來自我十分鐘前剛剛走過的這條路。
這樣的美感常常可遇而不可把握,若不是有發現美的眼睛和足夠鋒利的快門,是無法在忙碌都市中被記錄下來的。
最近兩年來,張佳音的Blog:ShanghaiExpress 更新頻率並不高,一方面因為他自己本身的攝影師工作增多,能去街上拍照的時間逐漸變少。「如今的上海街頭,我認為的時髦人愈來愈少了,也許大家都受到當下潮流的影響,過於當下了。」他說道。
但張佳音認為,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原因讓街拍不再流行,但真正的街拍並不會因此而沒落。
只要你做得夠純粹,品質夠好,依然會有支持者們一直追隨你。
【本文獲「外灘TheBund」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the-Bund】
【周五心意運動】您捐一封$50利是,已可為基層送上溫飽,01心意呼籲您支持【食德好】,每$50可為12個家庭提供一餐回收蔬果及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