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RIT.叫人懷念80年代的美好
近年在街上略見品牌ESPRIT的蹤跡,大概就只有那個一款多色的尼龍2way Bag。其實大部份香港人都將這個品牌忘記得一乾二淨。近日品牌公布將會裁近四成員工,而前陣子銅鑼灣旗艦店,以至尖沙咀和旺角分店亦先後棄租。眼見品牌的沒落,心裏忐忑的同時,卻覺得ESPRIT實在「不抵幫」,遊走於又愛又恨之間——她曾經俘虜眾人之心,卻又令人失望至極。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昔日的美好
「為何ESPRIT的設計會這麼老套?為何品牌會充斥着大媽的味道?」看顧客步出ESPRIT店鋪,都會拋出同一問題。先不要去分析品牌一去不復返的原因,反過來,讓我們先重溫一次ESPRIT於80至90年代初的美好。一個建立於70年代由Doug Tompkins夫婦創立的服裝品牌,及後再由邢李㷧帶到香港。初踏足這片土地,已惹人注目。
ESPRIT成立之初已帶着點點嬉皮文化的血統。初時還未有正式銷售店時,Tompkins夫婦只在迷你巴士裏售賣服飾產品,後來品牌的廣告加入不少當時社會的敏感議題,令本帶有簡約與長青設計,加上點點人文氣息的服飾贏得年輕人喜愛。後來落戶香港,ESPRIT已發展成一家Lifestyle品牌(由時裝、首飾、香水乃至家品一應俱全),更是率先以環保為首而聞名的良心企業之一,如世界各地的員工也要履行環保工作,並必須超過4,000小時等守則。單單統計香港區最輝煌時期的營業額已高達7.28億港元。可見ESPRIT當時被譽為時尚界「一哥」的地位實在是來得有根有據。
除了時裝設計外,ESPRIT店舖的室內設計也能顯示品牌的生活態度與高尚品味,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無疑是1983年於銅鑼灣興發街開設的ESPRIT旗艦店。室內設計是找來20世紀日本殿堂級家具及室內設計大師倉俁史朗操刀,他曾替三宅一生設計過門市,亦是日本與國際設計界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之一。雖風光已不在,卻無可否認ESPRIT曾真真正正領導過70、80年代歐美時尚潮流這個事實,要知道西九文化區M+曾以1千5百萬港元高價購入倉俁史朗1988年設計的《清友壽司吧》作為館藏之一,由此可見ESPRIT都曾經前衛過。
曾幾何時,ESPRIT走在時尚與設計的最尖端,大量使用80年代前衛的Memphis Design風格,色彩繽紛又誇張,這不單指服飾,連帶店舖室內設計、卡片、名信片、禮盒等,全都經過精心設計,體現出獨有的美學,即使重看亦絕不過時,然而重看現在的ESPRIT,由內到外都顯得過份單調。
相關文章:關於ESPRIT,你要知道的事 軟硬、余文樂、日本設計大師都有份
設計與經營不思進取
品牌來到今時今日,單就官方數字統計,思捷環球員工已由去年7,300人減至6,400人,香港的門市已有一半變成Outlet。品牌皆因有如此慘不忍睹的下場,經營策略與設計正正是最大的致命傷。
設計上,雖品牌標榜以Classic為主,但這些年來ESPRIT就如濫用了這個詞語。不論設計,還是剪裁,多年仍舊一成不變。品牌過去也有嘗試改變經營策略,試圖借用聯乘帶來新鮮感,可惜於2016年與美國品牌Opening Ceremony的合作,推出一系列重塑80年代的復古懷舊服飾,並未能帶起話題。怪就只能怪她們選錯對象,Opening Ceremony的受歡迎程度早已今非昔比,這次聯乘未能發揮任何化學作用實在是意料中事。再者,除Outlet以外,品牌的服飾價格仍處於高價水平,但設計又讓人有感到過時,因此人們何不選擇到Zara、H&M這類款式多、又夠平夠快的時尚連鎖店選購心頭好呢?
Fast Fashion的冒起,也是導致ESPRIT由盛轉衰的主因。就如Zara與H&M為例,先不論兩者的產品質量,僅從生產、銷售、管理模式來看,Zara與H&M也擁有高效率的經營與決策環節,即使有抄襲成份,卻不能否認設計跟得上時尚趨勢的節奏,反觀品牌ESPRIT,由零售到批發、設計到推出,也用較為傳統的一套作為指標,他人用兩星期內能夠完成的事情,後者卻用上整整多一倍的時間、甚至更多方可達成,設計上又未見「慢工出細貨」,因此衰落事必有因的。只可說,如要讓ESPRIT重振聲威,的確不是易事,如今縱然再次大刀闊斧裁員和縮減門市,惟前景仍不見明朗。
《一物》Facebook專頁中網民對ESPRIT事件反應熱烈,有人認為品牌不思進取才導致現今困局,負評不絕;也有人懷念興發街的美好時光,盡訴集體回憶的心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