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設計師王天墨的「東北時尚」 帶領中國手藝踏上國際時裝天橋
王天墨,31歲,東北人,她曾就讀倫敦最好的設計學校,得了畢業大獎,走國際時裝周,後來還在倫敦開了自己的服裝公司。7年後,她決定回到家鄉遼寧錦州,帶着一群四五十歲的東北阿姨們,一起造衣服。
編輯:王微辣(一条)
提到東北,大家一般想到大花布、大棉襖,或金鏈子金手錶、一身貂,土氣奢侈的,但這個小妞,和這群從沒學過設計的東北大媽們,卻做出了時髦又充滿少女感的衣服,還把衣服賣到巴黎、倫敦等時尚中心,讓大家看到原來還有這樣一種東北時髦!
一条攝製組來到王天墨在遼寧錦州的工作室探訪,她性格爽朗,語速極快,說起家鄉的舊貨市場、夜市文化對自己的影響,掩不住的興奮感,採訪開始前,她蹦了一句東北話:
「行,就嘮唄!」
王天墨和她的「友誼博物館」(Museum of Friendship)
王天墨回家3年了,她在錦州的工作室,也搬了3次。去年在上海也設了工作室以後,她經營兩個時裝品牌,老家、上海兩頭跑,倫敦、巴黎也經常去。
這個東北女孩,在北京和倫敦生活過10年,與很多選擇在大城市發展的設計師不同,她最後決定回東北老家做衣服。
說起對東北的印象,很多人會想到大花布、東北炕、農村,感覺土土的,甚至有點糙,和「時尚」完全搭不上關係。不過王天墨說,她回錦州老家做衣服,很安心,「擁有一顆穩定的心,對設計師來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王天墨很頑皮,她的主線系列叫「友誼博物館」 ,名字來自朝鮮一個真實存在的博物館,那裏陳列了全世界各地送給朝鮮的禮物,象徵友誼。她說:「當我聽到這個名字,就像是有一個電流接入我的身體,就覺得這個名字好可愛。從2014年開始,我就把它作為自己品牌的名字,收集女孩們成長中的故事和回憶,比如畢業、戀愛、結婚、旅行。」
「禮物商店」是她去年才有的另一個線上獨立品牌,風格很調皮。「我並不是說要用特別貴的布料。一塊老的布料,一些看起來很童年的圖案,做到衣服上,我都會覺得很有趣。」
王天墨的設計風格是比較少女的,也有很多中式復古的細節在裏面,「我希望我的女孩們,到70歲、80歲,還可以穿一個頭上帶紗的衣服,走出街。」
也不知道是哪來的勇氣,我見誰都會說,我要考聖馬丁!
錦州是遼寧西部的一個小城市,以工業為主,輕工業不發達。在這座城市裏穿行,時不時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煙囪,帶着一種北方三、四線城市的粗曠,這裏就是王天墨家鄉。
王天墨從小想成為服裝設計師,是受到媽媽的影響。媽媽覺得東北賣的小朋友衣服難看、老土,就自己買縫紉書,給王天墨做衣服。別人誇她衣服好看,她說起是媽媽親手做的,就特別驕傲。因為經常聽着媽媽踩縫紉機的聲音入睡,從小到大,王天墨覺得做衣服不是件難事。
王天墨在北京念的大學,但學的並不是服裝設計。大三時,她了解到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畢業生可以走倫敦時裝周的秀,還出了很多設計大師,便一心想去考。「我就是『初生之犢不怕虎』的感覺,見誰都會說,我要考聖馬丁,也不知道是哪來的勇氣。」
她在學校旁邊租了個每月300元的地下室,買了人生第一台縫紉機,自學打版。每天放學,就去那間租來的地下室準備作品集,有時甚至通宵,就這樣整整做了3個月衣服。
2008年,王天墨如願去了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學服裝與布料印花設計。沒有設計專業背景、也不會畫畫,她在那裏讀得非常吃力。
當我告訴他們,我在世界最好的服裝學校得了大獎,他們覺得我在開玩笑。
2011年,王天墨要做畢業設計,她的衣服細節多,手工活也就多,在倫敦找不夠人手做。於是她回了錦州老家,把能找到的親戚朋友都叫來了,同吃同住15天,一起搞創作。親友們問她:「我們可是去最好學校的畢業典禮,做這個能行嗎?」
王天墨就像一個工程師,指揮着一大家子人做手工,再把所有元素拼湊在一起:鞋底是舊貨市場買的,編織是手工勾的,木頭是找當地的木匠切割的,陶瓷是藝術家爸爸工作室裏的窯燒的,最後走天橋請的模特,也都是平時一起玩的朋友。
那年的畢業生有200多個,有3個獲獎名額,王天墨是其中之一。「我的阿姨們、朋友們,甚至不知道甚麼是時裝,然後做出來的東西,在世界最好的服裝學校的,最好的服裝專業的畢業騷裏得了獎。當時我都懵了,整個人像小孩一樣,不知道看哪裏。」
王天墨畢業設計系列作品:
他們可能萬萬也沒想到,在這樣一個小地方做出來的衣服會被賣到世界各地。
畢業騷得獎,讓王天墨受到不少關注,但真的要賣自己造的衣服,她還沒準備好。
畢業後的兩年,王天墨有更多的時間回家了。她憑着興趣,用老家舊貨市場收來的老布料、復古元素,做了3個二手衣改造項目,不售賣。2014年,她在英國建立自己的品牌「友誼博物館」,走倫敦時裝周。做完兩場秀,她沒錢了。
「之前像在烏托邦,直到流水般的帳單寄到家裏,我覺得有壓力了,不可能一直做不賣的衣服。」
2015年,她決定正式搬回錦州老家,成立工作室。錦州沒有專業的服裝廠、製衣企業,王天墨就找來了一群熱愛做手工的阿姨媽媽,年齡40-50歲。王天墨設計的衣服,阿姨們雖然不全懂,比如有些印花,她們不理解,就會討論,為什麼這樣做。有時候她們也會說,「這衣服挺好看,我都想穿了」,阿姨們都覺得好看的時候,王天墨就特別開心。
錦州的舊貨市場、夜市,給了我太多設計靈感!
回到東北老家,一些「野生」的文化讓王天墨感到興奮。
舊貨市場,在錦州有30多年的歷史。很多爺爺奶奶,會把自家的舊物拿出來賣,古玩、傢俱、衣服、工具,幾乎什麼年代的都有。王天墨從小就和父母去逛攤,回到錦州,幾乎也是每週都要去。從攤上淘到的一塊老布、一些童年的圖案,都是她做衣服的靈感。
錦州最大的淩河夜市,夏天每天都會擺攤,這是錦州年輕人消閒的地方,有耀眼的燈光、巨大的小吃攤招牌、擁擠熱鬧的市井氣,還有王天墨少女時代的回憶。她帶我們穿行在人群裏,對夜市文化如數家珍。
「東北經濟發展比較慢,所以外面的招牌,也全都是大大的字,紅的綠的,非常急於別人看到它。然後東北人喜歡喝酒,大家一起吃串,路邊攤,這種文化反映到服裝上面,就是東北的男孩、女孩,會穿得有點類似美國黑人街頭的感覺。」
「我不認為這種文化是沒勁的、不高級的。東北的時尚,需要提煉,我會真的去思考,該怎麼把東北有意思的東西,表達出來。比如老奶奶穿着一個棉襖、繫了一個頭巾、扶着一根拐棍,我就覺得非常可愛,用我的設計語言,就是那個袍子做得再長一點,上面再加一點花邊。」
我知道好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在東北呆着,我要做那個講故事的人。
從小時候一心想要離開錦州,考出去,去大城市上學,到後來從海外回到家鄉,王天墨對家鄉的感受也發生了變化。
「無論怎樣,在錦州,我有一個非常有愛和穩定地方,可以讓我做衣服,有我的小錦州給我做堅強的後盾。」
現在,王天墨在每件衣服的水洗標上都寫了「錦州製造」。記下在這個東北小城,有一群阿姨媽媽在為她縫衣服的的故事。3年來,也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了工作室。
我知道很多年輕人覺得東北發展慢,不願在東北待着,我希望我可以是那個講故事的人,希望有一些年輕人,因為我,知道了錦州,或者留在家鄉,改變家鄉。
下面有更多王天墨作品: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