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vate Eye】John Gregory:錯誤美學
有手機/相機就做得攝影師的時代,要決定一個合適的攝影師訪問人選,是令筆者懊惱的事,不知以何準則作定斷。明星御用?拍過大牌子企劃?有自己一間四四正正的工作室?這個時裝圏愛吹噓但實力欠奉的大有人在,為免陷入糖衣陷阱,還是從私心出發,因為欣賞他的作品而邀請John Gregory接受《一物》專訪。
除特別注明,攝影作品由John Gregory提供。
讀Wing Shya近期的媒體訪問,提到攝影時「錯誤不一定是錯誤」,不約而同地,早前訪問這位90後新鋭攝影師John Gregory,他也説道:「時裝攝影容納到錯誤」。藝術世界裡頭,難以釐清對與錯,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判官,僅兩年短促的攝影生涯,Greg又怎樣評核自己的成果?
美勞與藝術的分野
不是攝影出身,畢業於HKDI品牌營銷、專攻平面設計的Greg,我會形容他是早熟,還是20出頭但有大人的覺醒,面對不久前的過去,已有一份早來的不堪回首。Greg:「那時在DI拿了大獎就被捧上天,因為家人都是時裝和設計出身,自覺比同齡的人有更多exposure,好聽就叫自信,難聽就是自負。」懷着這份自負,膽粗粗帶作品遠赴英國工作假期,到各家設計工作室叩門,結果被冷落了。「他們細問我作品的想法,微細位如為什運用這個字體、間隔、顔色、燈光運用,通通問到篤。但我答不出來,他們好奇既然是我的創作,怎麼都懵然不知。」沒法子,香港不存在藝術這回事,訓練我們成為會畫圖的電腦機器、會襟掣的攝影機器。出走外國一趟,真正遇上衝擊,他才明瞭自己的「sense」是一文不値,因為想法是空洞的。承接問Greg,那你現在的攝影、設計作品有想法嗎?他説最大改變是現在找reference方法:「現在靈感來自文字、故事、生活,經過沉澱就會在腦海呈現一個畫面,成為真正屬於自己的想法。」
繼續用圖像作參考,這條路易行,亦易冠上抄襲者罪名,終究reference也有耗盡的一天。
看地方的藝術氣息,到地鐵月台打個轉好了,低頭玩手機等待列車外,另一種娛樂就是收看廣告。同是擺明車馬商業産物,但Greg形容英國的soft-sell比香港的hard-sell有趣得太多:「廣告就是品牌説故事,要傳遞的訊息往往一句起、兩句止,外國行得前很多,直接起用插畫、攝影照片加一個logo賣廣告,而香港膜拜的『大堆頭』和『重味精』太愚蠢,等車的人短短一分鐘,究竟可以汲收幾多資訊?」
幻想將英國的地鐵廣告掛在畫廊白牆上,也無違和感;假若換成香港的廣告,就變得格格不入。
時裝攝影的錯誤美學
失焦、奇怪剪裁、不合比例、起皺的恤衫、男不像男、女不似女,都是商業拍攝上不容許的錯誤,儘管常言道藝術從沒對與錯之分。但這些錯誤,在另一個平行時空,時裝人眼中是不可多得的缺陷美。Greg拿美國時裝攝影大師Terry Richardson作例子:「他靠拍攝活動照成名,當年徘徊紐約周邊,沒怎樣的器材,打上強烈燈光拍下年青人派對,有人批評影到『爆晒』無技術可言,但就偏偏獨樹一格!」
「有多少少嘢睇」的時裝照
對Greg來説,攝影和設計建基於相同概念,只是創造手法不同,前者是靠相機、光圏、快門,後者是電腦和筆。有平面設計的底蘊,就在攝影作品上賣弄設計師的觸覺、色碼的敏感,Greg重視後製,很多作品的調色都滲透電影感,甚至相片加上仿電影字幕的字體。「你以為是實拍的相片,其實後製花的時間更長。」以下作品為例,每張寶麗萊、膠紙、手寫字都盡顯背後設計的工夫,為了比穩打穩紮的時裝照「有多少少嘢睇」。回想當初玩票性質和朋友夾份拍攝test shoot投稿,結果被外國線上時裝雜誌Fucking Young刊登,Greg的心情依然存着終遇伯樂的飄飄然:「在香港被唾棄的作品,或在外國人眼中就是寶!」茫茫的時裝汪洋裡,海量的照片、藝術品、創作飄浮着,大家滿心期待被打撈上岸,可是在香港對藝術(或是對美)的要求標準仍然粗疏,漏網的好作品多的是。怎樣的力量方能扭轉這僵化的局面呢?
英國回港不久,旋即膽粗粗主動聯絡本地著名攝影師Sunny Lau,尋求工作機會,當時Sunny反問一句:「跟我很辛苦啊?」,但他想也不想就答應。「要站在別人角度出發」,是他從Sunny身上學會的一件重要的小事,A3紙上8pt的字體,你可以説有格調,人家一定看得懂,但企遠一步已經看不清了。短短一兩年間,已有份參與香港金像獎海報、農夫唱片封面及演唱會海報的設計。言語間,感覺他是很「chur」、很有衝勁去表現自己,絕對不是「等運到」那一批,豐富又得體的portfolio與他的性格不無因由。
折射了你和我的影像
跟Greg聊着聊着,發現討論攝影美學的內容不算多,輕輕帶過一句「美就是主觀啦」,談得較深入的還是有關現實,他曾面對異國藝術文化衝擊,商業世界的考量,初出茅蘆被小覷,其實他的經歷蠻平凡,只是集合了很多人(尤其是Generation Y)的寫實。黏着攝影師和平面設計師雙重身份,他還是喜愛別人稱呼他是攝影師,原因也很現實:麻煩事相對地少,即時見到成果。來到一七年的最後一天,你我都忙着挖回這365天的記憶,嘗試總結功過好讓自我感覺「圓滿」點,Greg則以「衝」作結,寄望繼續有衝勁去衝任何事,但下年不要衝得似隻盲牛。
不想被定義為攝影師,攝影只是我表達方法之一。但我還是喜歡攝影多點,因為平面設計在香港地是個無底深淵,似一件工具。
你的靈感繆思是什麼?
電影《月亮喜歡藍》,把冷色調玩得出神入化,燈光運用値得參考,也把黑人男演員拍得很有美感。人物傳記書籍《Steve Jobs》、《Shoe Dog》,吊詭的是以為當下看完就算,但某天無故醒起某一章節,就能轉化成創作題材。
你的下一個企劃是什麼?
最近在籌備與外國藝術家合作企劃,計劃引入他們作品,大家可以負擔得起的價錢買藝術品,不像Art Basel動輒幾十萬,升斗小民根本無從入手。另外和朋友在搞一個推廣滑板文化的社交平台,應該很快面世吧?
你的座右銘是什麼?
You should be working,每次開工都會穿這雙鞋,提醒自己不要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