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鞋是種戀物情,也是尊重鞋子、自己與擦鞋匠
【讀者來稿】早前《一物》發表了一段影片,題為《穿西裝的擦鞋匠》,講一位在廣島開擦鞋店的日本人 。湊巧,最近有本地鞋店推出了(或是向顧客「提醒了」)擦鞋保養的售後服務,兩者聯想起來, 有點感慨。
撰文:刻舟
在香港早被懷舊情懷寫爛了的中環鞋匠的特色是,在香港,客人不用脫鞋子,只消坐下,把大腳放在腳托中,幾分鐘的工夫,穿背心的老人便會彎腰在客人眼底下把鞋擦好。另一邊廂, 日本人的店子則光亮整潔,「匠人」西裝骨骨,客人必須把鞋脫下,端放在匠人和自己面前,讓他施展魔法。在這個視角,兩人的位置平等一點,是有利對話、仔細觀察其工夫的,最重要的是,這個精緻的氛圍,叫客人尊敬他的手藝。同一套手藝,租一個舖位,就令香港人留言要飛去日本擦鞋了。
這些留言就令人很疑竇,像是香港人平日亟待這一個機會保養皮鞋,現在終於有這麽一個機會似的。但各位平日外出走一圈,或是平日繁忙時間在地鐵裏低頭看看——若果你乘搭的是火車或西鐵,超過半數的上班族準是不穿皮鞋的;至於看的見的皮鞋,可謂資本主義邏輯的美妙示範:看得見的貧富差距,看得見的潮流新款,還有看得見的折舊、磨蝕。這是個不鼓勵保養的市場,它推陳出新,叫客人要買,買就要買最新最貴,舊了就丟了它——保養其實不是香港特色。
所以當我見到一間開業數年,專賣歐洲品牌中高級男士皮鞋,做得有聲有色的店子,推出保養皮鞋的免費售後服務時,是多麼驚訝。這是完全違反今日的市場理論的。要知道皮製品一旦缺乏保養便會失去油分、甩色、然後破損。在香港多雨的天氣,皮鞋入水,更會破壞其結構,元氣大傷,幾個月便見疲態,不出兩年已可以報銷。對市場運轉來說這簡直是天之助也。這家店卻反其道而行,為已出售的鞋子上油、補色、還要打蠟,延長一物的生命。而在商業上自殺的行為,莫過於在面書這一主要宣傳渠道,把擦鞋前後的相片登出,讓全世界都見到擦鞋工夫的威力,而且,是免費的!
自己一向有保養皮鞋的習慣,今日去他們店子是為了買鞋油,他們店子有齊全的鞋油顏色。來店子同時是為了問問他們的擦鞋心得。但見櫃枱後一座山的鞋盒有待擦磨,店主說:「哈哈,我們一向有這個服務的,只是在面書宣揚過後,這些工作就多了,怨不得人呀!」和日本人不同,他們的顧客放下鞋就走了,待幾日後取。我說不出口的是,不收錢,又不叫顧客坐下看他們每對鞋起碼一小時的工夫,真傻,無償工作多了不說,香港人可不會尊重你這些人呀!
記得小學時有一個先生曾叫我們用海綿黑鞋油把上學的皮鞋塗黑。現在我當然知道是虛偽,那些大人根本自己也不擦鞋,甚至不懂配襯皮鞋。磨鞋的方法是多年後在童軍儀仗隊裡跟師兄學的,那時我們的黑皮鞋比巡街的警察還要漂亮,那成功感漸漸滋養了擦鞋的習慣。總之,擦鞋保養是帶有戀物情意的行為,也是個人的家居工作;只是潮流時興快時尚和賤價衣物,保養算是給市場淘汰的老套行為而已。如果能令人重新認識這手藝,把物件的生命延長,那當然好,但更佳的是推廣這一增進所有物情感的生活方式。如片中的日本人也會舉辦工作坊教導保養的工作。畢竟,小店入了貨,誰來為小店買鞋油呢?
對了,我還是建議如果開班授課的話,可以強調一點:一個人至少需要三雙鞋,輪替着穿,皮鞋要休息才可走得更遠。